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文 /林鴻東
歐厝新近落成的藝術集市,幾幀泛黃的漁事草圖引起我的注意。經工作人員介紹,這些出自當地已故老漁人王輝波(號海腳閑人,1945-2024)之手的畫作,竟是老人逝世前繪制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歐厝遠洋大圍繒作業實錄。隨圖附記的《大圍繒作業簡介》手稿,更以親歷者視角為我們揭開這項傳統漁法的神秘面紗。
王輝波《大圍繒作業簡介》原文:
大圍繒作業是我國遠洋漁業生產主要作業之一,遍布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各地。大圍繒作業漁船發展以機帆船為主,每船載重約40-60噸,裝機120-150馬力,子母船為一對。大圍繒魚網兩腳各長130托(每托1.75米),網身長45托左右,每船17-18人,分為技術員(生產時操舵),老大(航行操舵),水手分為5級及無級,輪機專司機器、投網、起網,各司其責,協同操作。大圍繒捕魚時以子母船圍曳形狀。起網由人力兼起網機操作。捕魚技術性高,是一種圍捕魚群的大作業。大圍繒生產冬季以捕撈帶魚為主,春季以捕撈黃瓜魚為主,其經濟價值很高。本村發展大圍繒始于1964年。建置第一對請教于連江縣琯頭鎮東升大隊,后自己生產。魚網由村民王開墾領導編織,村婦女人人都是織網快手。漁船由村民王坊蒙帶隊自修自造。村人討海認真,吃苦耐勞,耐受風浪,捕魚技術很高,其帶魚生產最大網頭有1000擔(每擔100斤),黃瓜魚生產最大網頭1500擔,是廈門地區遠洋漁業生產之最。漁船年年有增置,有改造,幾年間發展至11對(22只)。其時村領導王文勅,王輝蔗,王坊吉。后來,由于氣候環境影響,如漁場過度拖網,資源漸漸衰竭,漁民各自離船上岸,另找工作。幾十年捕魚生活也成了村民們的一段榮光記憶。
根據記載,大圍繒作為我國沿海重要漁法,曾廣泛活躍于蘇浙閩海域。歐厝漁民自1964年起發展該作業,首對漁船技術承襲自“連江縣琯頭鎮東升大隊”,而后實現自主建造。每對子母船(福州稱"雄雌船")由機帆船改裝,總噸位達80-120噸,配備34-36名船員。作業時母船放網、子船牽網,兩船協作形成直徑開闊的合圍圈,其網具規模尤為驚人——單側網腳長達227.5米(130托),網衣展開足有78.75米(45托)。這種古老智慧與現代機械結合的捕撈方式,曾創造帶魚單網10萬斤、黃花魚單網15萬斤的驚人紀錄,鼎盛時期歐厝漁隊擁有22艘遠洋漁船,成為廈門漁業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
值得玩味的是,王輝波筆下的"三大"特征:大船(載重40-60噸/艘)、大網(總長超300米)、大產量,恰與歐厝漁村的光輝歷史相映照。據同安縣志記載,這個以"討海"為生的村落,早在清道光年間就建成避風塢,組建商貿船隊通航津遼、粵瓊及臺灣海峽。新中國成立后,歐厝延續海洋基因,憑借村民自造的漁船、自織的網具,將遠洋捕撈技藝推向巔峰。當年由王開墾率眾編織的漁網,王坊蒙領銜建造的船隊,在王文勅等村干部帶領下,書寫出"村婦皆織網快手,漁民皆弄潮好手"的傳奇。
遺憾的是,隨著漁業資源衰退,這支曾稱雄東海的大圍繒船隊漸次退役。那些子母船并駕齊驅的壯闊場景、滿艙銀魚閃爍的豐收喜悅,都已不復存在。然而,無論如何,上世紀長達幾十年的大圍繒歷史,已經成為了老歐厝人至今念念不忘的光輝歲月。
1
2
3
4
5
6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撰寫論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