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甘肅省敦煌市市區以東約60公里的戈壁中,幾枚寫有“懸泉置”的漢簡被發現,這里曾是漢代官方驛站——懸泉置,出土的一批寫有文字的珍貴絲帛,多為信件,被稱作“懸泉置帛書”。
大型文化節目《帛書傳奇》第五集《千年書信》,將于今天(4月25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18:00檔播出,透過2000多年前的帛書信件,揭開漢代絲綢之路上的邊塞故事。
“置”是漢代官方郵驛系統的單位建制之一,懸泉置遺址處在漢代東西交通線的要道上,由塢堡院落、角樓、客舍、辦公區等區域組成,包括帛書信件在內,共出土7萬余件文物,為研究漢代絲綢之路驛站的設立和運轉提供了豐富實證。
在懸泉置遺址西墻外,有一片“灰區”,也就是兩千多年前驛站里的人們丟棄、堆放垃圾的地方,就是在這片看上去不起眼的灰堆中,一批帛書信件被考古人精心篩選了出來,其中有三封保存較為完好。
根據寫信人和收信人的名字,這三封帛書信件被分別命名為《元致子方書》、《萬致子恩書》、《建致中公及夫人書》,其主要內容分別是“請人代購”、“勸和睦相處”、“表達感謝”。
其中的《元致子方書》,出土時僅是3厘米見方的一小塊,展開之后竟有16折,長23.2厘米,寬10.7厘米,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文字,是截至目前出土的漢代字數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私人信件。
這些帛書信件中,透露出諸多漢代書信往來的禮儀細節,開篇皆表達尊敬,如名叫“元”的人請友人購買物品,開頭寫道“元伏地再拜請”;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任侍御史的“建”寫給敦煌的“中公”,首句寫下“建伏地請”,并在信中說“賴中公恩澤,幸得待罪侍御史……”。這些信中還多用“足下”“頓首”“叩首”等謙和言詞,信尾則多表達祝福,“強飯”“強飲食”等詞語,勸吃好、身體健康的語意表達簡潔有力。
節目中將首次披露一條寫有“出何氏白素四丈”7個字的絲帛文物,這條“賬單記錄”和敦煌馬圈灣遺址出土的一件帛書,成為絲綢之路上絲帛貿易的共同見證。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中國古人多用“尺素”代指書信,傳遞情感。節目將基于懸泉置遺址帛書信件,結合漢樂府民歌《飲馬長城窟行》中“遺我雙鯉魚”“中有尺素書”的意涵,以舞蹈形式演繹漢代人“尺素傳音”的情感表達。
《帛書傳奇》第五集將于今日(4月25日)18:00檔,在央視頻、央視網等總臺新媒體平臺與央視綜合頻道(CCTV-1)同步播出。
原標題:《兩千年前書信講述了哪些絲路往事?》
欄目主編:陸益峰 文字編輯:王布米
來源:作者:央視一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