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去年11月就任現職之前的一番言論近日又被爆炒。他當時稱中國正組建一支高超導彈部隊,可以用15枚導彈在20分鐘內摧毀10艘美國航母。然而,赫格賽思這句話除了表達了“中國威脅論”外,還證明了他是個貨真價實的軍盲。
■皮特·赫格塞斯在北約國防部長會議上講話
一、“高超”武器為何威脅巨大
對于美國海軍航母編隊的防御而言,所依賴的防空反導核心自然就是——宙斯盾系統。不過因為受地球曲率影響,宙斯盾系統的SPY-1無源相控陣雷達對典型彈道導彈和高超類武器的正向迎頭探測距離不會超過400km。因此,宙斯盾艦在執行中段攔截的遠程發射/交戰運作模式下,勢必需要在尚未接觸目標前,通過數據鏈接收其他傳感器的外部指引信息。
■宙斯盾艦執行反導攔截試驗
但美國航母編隊在西太平洋能獲得外部信息支援的情況并不樂觀。首先在韓國、日本、關島等地部署的薩德TPY-2雷達,受地球曲率影響,對高超聲速導彈這類目標的探測距離不到700km,難以對射程動輒超過1500km的東風系列高超聲速導彈實現大范圍跟蹤探測。
■TPY-2雷達
由于高超聲速導彈采用的非傳統彈道,基本都在臨近空間而非外太空,中段遠程攔截彈也須具備一定的氣動修型設計才能在大氣層邊緣進行攔截。美國海軍目前裝備的標準3攔截彈不具備對非傳統彈道武器的抗擊能力,海基標準2,標準6系列導彈是純氣動舵面控制,有效攔截高度偏低。這些因素都使美國航母編隊對“高超”武器的防御窗口稍縱即逝。
■調試中的標準6防空導彈
二、“高超”武器有何弱點
不過與美國航母編隊在防御高超聲速武器時的困境一樣,高超聲速武器要想發揮威力,同樣極其依賴于外部——陸、海、空、天基平臺的信息支援程度。
首先在廣域對海監視方面。各類偵察衛星雖有偵察范圍廣等優點,但也有容易遭到干擾攻擊,過頂時間固定,受到夜晚云層影響較大等缺點;同時,在前出第一島鏈后,中國各類海洋偵察衛星部署密度也在持續下降。
■被商業衛星抓拍到的林肯航母
而中國的陸基巨型天波超視距雷達(OTH雷達)陣列,雖然可以在2000km以上距離進行早期預警,為其他平臺爭取反應時間,并提供粗略方位指引的功能;但受限于中南半島的地形遮擋,對印度洋(孟加拉灣、緬甸灣)等區域,存在盲區。
■陸基天波超視距雷達探測
在精確查證方面。空基與海基偵察平臺,主要由各型戰機、無人偵察器以及水面艦艇與潛艇等組成。這些平臺生存能力不一,部署較為靈活、查證精度較高,但活動范圍有一定限制,且需要抵近偵察,而在此之前仍需要其它大范圍查證手段提供粗略目標。
■WZ-8無人偵察機與海上電子偵察船
以上種種,意味著如果要做到對美軍航母的實時監測,就意味著要投入巨量的資源,而這也還不一定能收獲想要的效果。
三、航母編隊遠非不堪一擊
實際上反航母作戰的攻防始終是一個不斷發展、優勢相互易手的動態過程。除了依賴“距離”實現隱蔽,航母編隊本身也沒有坐以待斃。盡管目前各類“硬殺傷”的攔截成功率不高,但在“軟殺傷”還是卯足了功夫:不久前,美國太空部隊就接收了由L3哈里斯公司生產的“梅多蘭茲”衛星干擾機;而海軍的AN/SQL-32(V)7也在逐漸完成SWIP blkIII升級。這些干擾設備通過對通信、數據鏈和無人機傳輸的干擾,在面對ISR(情報,偵察,監視)平臺密度相對較低的區域,使反航母作戰中的高超聲速武器殺傷鏈每個環節都被拉長。
■“梅多蘭茲”與AN/SQL-32(V)7干擾機
除此之外,美國航母本身也是一個金剛之身。2005年4月19日,美軍把退役的小鷹級航母“美國”號拉到海上進行抗打擊試驗,足足折騰了25天。這一期間,美軍用導彈、魚雷、艦炮,甚至戰機輪番轟炸,老航母愣是不沉。最后,美軍只能用高爆炸藥給它來了個“內部爆破”,才讓“美國”號在5月14日緩緩沉沒。“美國”號的案例有力的證明了美國航母的生存能力。所以赫格塞思提到的用15枚高超導彈就能摧毀美軍所有航母,這不是天方夜譚嗎?
■毀傷試驗的美國號航母
結語
中國如果要在20分鐘內摧毀美國所有航母,就意味著不僅要投入巨量的資源去發展實時監視美國航母全球動向的能力,同時還要制造天文數字般的高超武器來對美軍航母發起飽和打擊。但是事實上中國并不謀求世界霸權,也就根本不存在這樣的需求,畢竟還有一個窮兵黷武的蘇聯珠玉在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