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醬說:
你有多信任孩子的能力,孩子就能有多優秀。
全文3013字丨閱讀共需3分鐘
編輯丨人民醬
作者:楓子 來源:男孩派(ID:boy666dj)
從業18年,成功幫助上千名孩子考上985、211高校的心理專家劉愛民分享了一個案例。
一位媽媽,因為兒子常年門門考試不及格求助到他,他沒有立即深究男孩學習差的原因,也沒有直接傳授學習的方法。
而是上來就先肯定男孩:
“你知道嗎?你在學習上實際上是有很多優點的。”
見男孩不解,他開始了一連串的提問:
“物理你能聽懂嗎?化學你能聽懂嗎?英語呢……”
“不能,我全都聽不懂。”男孩聾拉著腦袋回答。
“咱們考試及格過沒有?”
“沒有。”男孩重重地低下了頭。
“那有人挖苦你,諷刺你嗎?”
“那可太多了,不僅我媽,還有老師、同學,都諷刺過我。”男孩更氣餒了。
這時,劉愛民話鋒一轉,認真地說道:
“你看,你門門課聽不懂,但每門課你都坐在教室聽。長此以往,這鍛煉的是多么頑強的意志啊!”
“你屢考屢敗,但你考試還是屢敗屢戰,這長久的鍛煉,就是超強的抗挫折能力!”
“你長時間被人挖苦諷刺,但你都沒有放在心上,見了老師你還是一樣打招呼,這不體現了你寬廣的胸懷嗎?”
“你知道嗎?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有三個能力:頑強的意志、超高的抗挫折能力、寬大的胸懷,這你都有了,那短暫的失敗算得了什么呢?你早晚都會成功的。”
他的話說完,男孩眼睛里明顯有了光,臉上也揚起了自信。
后來,他們再次見面時,媽媽連忙對他表示了感謝,并好奇道:
“你就跟孩子談了一次,他的自信心就有了,成績也慢慢上來了,你到底是用了什么方法?”
劉愛民這才透露,他并沒有用什么方法,只是給孩子進行了一次“洗腦”。
什么是“洗腦”呢?
簡單來說,就是運用腦科學家洪蘭教授“語言改變大腦”的原理,給孩子貼上積極的標簽。
洪蘭教授曾研究發現:大腦會因為外界的需求不斷改變神經網絡的分布。
當父母一直篤定地告訴孩子,他是優秀、好學,擁有勤奮、專注、自律等品質的人時,孩子的大腦就會自動輸入,不自覺地用行為證明這個期待,從而腦子越來越好使,成績越來越優秀。
心理學上就曾做過這么一個著名的實驗——權威性謊言實驗。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去了一所普通中學,隨機劃出后18個名字,便鄭重地告訴老師們:
“這18名學生都是經過嚴格的科學測定,選出的最具發展前途的學生。”
8個月后,他再次來到這所學校,結果發現:
這18名學生,成績都有很大的進步,學習態度也有很大的改善,性格也變得更開朗、自信了。
而這些學生正是接受了“我有發展前途”的洗腦,從而努力地向“有發展前途”的形象靠攏,由此激發了各方面的潛能。
這,就是“洗腦”的魔力!
哈佛女神詹青云能如此出色,也離不開媽媽的“洗腦”。
從小學到高中,她轉學了6次,每次到新學校,成績都墊底。
有老師罵她:“詹青云呀,是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來了!”
甚至還對她媽媽說:“這孩子將來連高中也考不上的,趁早送去技校吧。”
但媽媽從未指責過她,而是一直在給她“洗腦”:
“媽給你算過了,到四年級,你就會成為全校最棒的學生。”
“媽重新算過了,成為年級第一的時間,就在初一。”
這些算命雖一次次“落空”,但媽媽始終堅定地告訴她:
你就是最棒的。
最終,在高二那年,詹青云真的成了年級第一。
正如心理學博士蘇珊·福沃特說的:“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所以,想要孩子變好,你一定要學會給孩子“洗腦”。
父母的語言,就是孩子未來的“預言”。
神經科學研究表明,0-12歲是大腦可塑性最強的黃金期。
反復的語言刺激會在孩子的大腦中逐漸形成穩定的神經通路。
也就是說,給孩子“洗腦”,越早效果越好。
那我們應該如何正確應用“洗腦”來養育孩子呢?
下面分享三個“黃金公式”,助力父母們培養出優秀孩子。
1. 描述式:我看見+具體的事實描述,多肯定
我女兒剛練跳繩那會,接連幾天都跳不到一個,孩子爸很著急,忍不住在邊上各種指導+指責:
“你這姿勢錯了,你要用手腕發力,還有這個腳不能彎著……”
“看你笨的呀,我都急死了!”
結果沒幾分鐘,女兒就把繩子一扔,直接撂挑子不肯練了。
孩子爸見狀又要批評,我怕女兒徹底討厭跳繩,便連忙拉開了孩子爸,先讓女兒跟著視頻學了幾天。
然后,我開始了一頓彩虹夸:
“你游泳都能學會,這次你肯定也一樣能克服困難!” “你看,你已經能連跳兩個了,明天肯定能連跳三個!” “太厲害了,你竟然堅持練半小時了,就憑你這種努力勤奮的精神,以后做什么事肯定都能成功!”
一天天下來,女兒越跳越來勁,一個月后,已經能一口氣跳五六十個了。
最重要的是,她自信心爆棚,覺得只要自己想學,就沒有什么學不成的。
與浮夸,空洞的表揚不同,“洗腦”是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肯定,讓孩子切實的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擁有怎樣的品質。
這樣,外在的肯定,就會逐漸轉化成孩子內心的自我認同,促使他們一步步變得自信而優秀。
2. 放大式:我發現+放大孩子的亮點,多強化
教育家周宏的女兒,從小雙耳失聰,求醫無數也治不好。
三歲半時,女兒才開始說第一個詞,練習一個字的發音甚至要用半年。
為了讓女兒相信自己與正常人無異,他每發現女兒做得好的地方,就不遺余力地去放大它、賞識它。
女兒成功說出一個字,他就給女兒一個大大的擁抱,豎起大拇指夸女兒厲害。
女兒10道題只對了1道,他就在對的地方打上大大的勾,說:“你真厲害,爸爸像你這么大,連題目都看不懂。”
女兒作文寫不好,他就用心地圈出不錯的句子,開心地給女兒鼓掌。
在他的賞識下,女兒10歲就發表了6萬字的幻想小說,11歲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年”,16歲成為中國第一位聾人少年大學生,17歲走入人民大會堂演講,20歲開始出國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每一個孩子,或許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但也肯定有可取之處。
這些“亮點”就像星星之火,只要我們用心去放大它,它就會像陽光一樣,照亮孩子黑暗的區域。
讓孩子在正向的循環下,一步步變得積極向上,激發出潛在的能量。
3. 賦能式:我相信+期待孩子提升的地方,多信任
蕭伯納曾說:“要記住,我們的行為不是受經驗的影響,而是受期待的影響。”
父母若以正面期望孩子能成為什么,將來孩子就很可能就會成為什么。
但我們的期待最好不要過高,否則不僅無法成為孩子的動力,反而可能成為他們的壓力。
最好的期待應遵從心理學上的“略前性原則”,即鼓勵孩子嘗試略前于他能力的事情。
就好比孩子摘蘋果,他踮起腳尖摘不到,但跳起來就能摘到。那鼓勵孩子“跳一下”,就是我們要做的。
知乎一位網友曾分享,他從小學習能力差,學什么都很慢,理解力也不是很好。
小學的東西很簡單,很多人都能考滿分,他卻總是在及格線邊上。
媽媽卻沒有罵他,反而一直堅信他只是暫時未開竅,開竅以后會比別人做的都好。
為了讓他相信自己可以,媽媽還經常給他定下各種目標:作業爭取拿一個“良”,考試多考兩分,排名努力前進一名……
就這樣,他的成績真的一點點在進步,最后他考上了人大。
孩子會不自覺按照父母的期待行事,最終讓預言成真,這在心理學上就是“自證預言”。
因為相信父母,父母積極的期待和堅定的信任,便成了孩子前行路上最大的推力。
蒙特梭利曾說過:
“如果你認定孩子會不聽話,他大概都會如你所愿; 相同的,如果你認定他會合作,他也會如你所愿。你正向的期待建立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是最容易受到“洗腦”的群體。
你對孩子說什么樣的話,就會塑造什么樣的孩子。
所以從今天起,請多一些看見和欣賞,給孩子帶去鼓勵、肯定和信任。
請相信,你積極的語言,信任的目光,真誠的贊賞,將成為孩子成長的力量,讓他逐漸變成你期望的模樣。
*來源:男孩派(ID:boy666dj),關于養育男孩的干貨,這里都有;關于養育男孩的苦甜,這里都懂;家有小男孩,歡迎關注男孩派。
*注:本文圖片來自于網絡(部分圖片來源于圖蟲創意),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也許你會喜歡
【社交】
【方法】
【真實】
【羨慕】
添加教育助理個人微信號( yanzhijiasuo )為好友,備注您孩子的年齡或自己的身份,我們將把您加入到相應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資源福利。
歡迎關注人民家庭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