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福建泉州師范學院第二附屬小學一名一年級學生因上課走神,被老師當眾擰耳朵,導致耳部撕裂傷2cm,縫了5針。4月24日,校方回應稱已暫停涉事教師課程并安排心理輔導,但事件引發的輿論風暴仍未平息。當“嚴師出高徒”的傳統觀念撞上未成年人保護紅線,我們不得不追問:教育的懲戒權,何時成了傷害孩子的暴力?
一、耳畔的傷痕,刺痛全網神經
據家長爆料,孩子因課堂分神被老師“糾錯”,卻換來暴力對待。一張孩子耳朵縫針的圖片在網絡流傳,傷口觸目驚心,評論區瞬間炸鍋:“這是教育?這是虐待!”“一年級孩子連自保能力都沒有,教師豈能如此失控?”更有網友翻出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體罰的規定,質疑校方處理是否過輕。
涉事學校雖回應“已介入調查”,但公眾質疑未消:為何教師能當眾施暴?校方是否存在監管失職?有律師指出,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師體罰學生已涉嫌違法,涉事教師或面臨行政拘留,而校方的“停課”處理顯然不足以平民憤。
二、教育暴力:一場披著“為你好”的傷害
“擰耳朵”絕非孤例。近年來,戒尺打手心、罰跪、辱罵等變相體罰屢見報端。支持者宣稱“不打不成才”,卻選擇性忽視暴力對孩子心理的摧殘:被當眾羞辱的孩子可能終生恐懼課堂,肢體傷害更可能留下永久陰影。
教育心理學專家直言:“教師的情緒失控,本質是教育能力的缺失。用暴力壓制走神,如同用滅火器澆滅燭光——看似解決眼前問題,實則扼殺了求知欲。”
三、師德紅線為何屢被踐踏?
涉事教師的行為,暴露了部分教育從業者的兩大誤區:
- “懲戒權”異化為“私刑權”:教育部明確教師有批評教育權,但“適當懲罰”絕非體罰。部分教師混淆界限,將個人情緒凌駕于職業規范之上。
- “壓力傳導”下的教育異化:升學焦慮、績效考評讓部分教師將壓力轉嫁學生,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提高效率”。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學校為息事寧人,常以“內部處理”掩蓋真相。此次事件中,校方僅停課而未公開調查細節,難免引發公眾對“護短”的猜測。
四、比拳頭更重的,是重建教育的溫度
事件發酵后,多地家長自發聯名呼吁:還教育以尊嚴,更要還孩子以安全。我們需要的不是“恐怖教師”,而是懂心理學、會溝通的專業引路人。
他山之石:芬蘭教育以“零體罰”聞名,教師通過游戲化教學、個性化溝通激發學生內驅力;日本《學校暴力防治法》要求教師接受反暴力培訓。這些經驗提示我們:教育的本質,是點亮而非灼傷。
五、我們能做什么?
- 家長:保留證據,依法維權,拒絕“息事寧人”;
- 社會:建立校園暴力一鍵舉報平臺,讓黑手無處遁形;
- 制度:細化教師行為規范,將師德納入績效考核,違法者終身禁教。
最后,想問所有教育從業者:當你舉起手的那一刻,可曾想過——你懲罰的不僅是一個孩子,更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