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美國國務院新聞廳的聚光燈下,國務卿魯比奧的右手微微顫抖著舉起咖啡杯——這個細節被《華盛頓郵報》記者用長焦鏡頭捕捉,成為次日頭版配圖。
就在前一天,他剛宣布裁撤國務院17%的機構、解雇700名員工的重組計劃,而此刻他正用沙啞的嗓音宣稱"中國正以史上最快速度擴張軍力"。
這場精心設計的表演,暴露了這位深陷政治危機的"反華急先鋒"最后的掙扎。
魯比奧的政治危機始于三個月前。當特朗普繞過國務院直接任命九名外交特使時,這位國務卿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合影中永遠站在最邊緣。
披露的內部會議記錄顯示,今年3月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訪美期間,特朗普與副總統萬斯激烈討論對俄政策時,魯比奧全程插不上話,被晾在角落"像件過時的家具"。
更致命的打擊來自4月15日,政府效率部強行關閉他苦心經營的美國國際開發署,將剩余職能并入國務院,這讓他失去了抗衡馬斯克等特朗普親信的籌碼。
國務院重組計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據詳細數據,華盛頓總部將裁撤132個辦公室,涉及民主人權、女性事務等傳統外交領域,取而代之的是聚焦網絡安全和人工智能的新部門。
被裁崗位中包括他親手提拔的35名拉美裔外交官,這些人曾是他維持黨內基本盤的關鍵力量。
重組方案公布當天,國務院內部通訊軟件Slack群組里瘋傳著員工制作的惡搞圖:魯比奧的頭像被PS在電影《穿Prada的惡魔》海報上,配文"穿西裝的裁員惡魔"。
面對權力架空危機,魯比奧祭出了從政二十年的殺手锏——對華強硬。4月23日接受福克斯新聞專訪時,他宣稱"中國軍力擴張速度超過二戰時的納粹德國",這個夸張比喻登上《紐約時報》國際版。
三天后又在保守派播客中拋出"中國正用AI改寫資本主義規則"的驚悚論調,刻意使用"人工智能軍備競賽"等刺激性詞匯。
這些言論與三個月前他承認"中國已是超級大國"的表述形成戲劇性反差,暴露出其策略轉變:從相對客觀的實力評估轉向刻意制造恐慌。
這種轉向背后是殘酷的政治算計。分析指出,魯比奧團隊內部民調顯示,其支持率在拉美裔群體中已跌破35%,但在極端保守派中仍有52%基本盤。通過炒作"中國威脅論",他試圖重新凝聚茶黨勢力,對沖因重組計劃流失的建制派支持。
這種策略在4月25日達到高潮——他宣布成立"中美科技競爭特別工作組",卻被《華爾街日報》揭發該機構既無專項預算也無實權,純屬"紙上衙門"。
中方的反應讓魯比奧的表演更顯尷尬。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用"黔驢技窮"形容其言論,并出示證據顯示中國軍費占GDP比重連續28年低于2%,僅為美國的四分之一。
更讓美國輿論嘩然的是,中國航天局同日公布嫦娥八號月球基地建設進展,用實際科技成果對沖政治攻訐。
新加坡《聯合早報》評論稱:"當魯比奧在華盛頓裁員會議上焦頭爛額時,中國工程師正在38萬公里外搭建人類首個外星前哨站。"
這場政治豪賭的副作用正在顯現。國務院內部流傳的匿名信顯示,超過200名職業外交官聯署反對"將中國議題武器化"。
曾參與《中美氣候聯合聲明》起草的資深外交官湯姆森在退休感言中寫道:"我們花了四十年搭建對話橋梁,如今有人為保住官位正瘋狂拆毀橋墩。"
就連傳統反華媒體《華盛頓時報》也刊文質疑:"當國務卿需要靠虛構中國威脅來維持存在感時,美國的外交信譽還剩多少?"
歷史總是充滿黑色幽默。二十年前,魯比奧在邁阿密貧民區演講時曾以"修復美式民主"為口號開啟政治生涯;如今他卻在總統與國會山的夾縫中,將外交部門變成個人保位的角斗場。
當2025年的春風吹過波托馬克河,人們看到的不只是國務院大樓里打包紙箱的落寞身影,更是一個超級大國外交理性凋零的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