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5日訊 近日,黃河流域規模最大的機采棉種植基地在利津縣展開播種,在全省首次實現膜上打孔播種免放苗,解決了棉花全程機械化生產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在利津縣春喜農機專業合作社流轉托管的3萬多畝機采棉種植基地,一臺臺北斗導航、無人駕駛的播種機來往穿梭,展開鋪膜播種。與以往不同,今年合作社通過在全省首次運用“播種后膜上打孔一體機”,一舉結束了播種后完全依靠人工開膜放苗的歷史。
“黃河三角洲鹽堿地種棉花都要蓋地膜,傳統就是先播種后蓋膜,棉花苗出來以后我們人工開膜,人工放苗要求的時間非常迫切,沒有這么多的人工怎么辦,嚴重限制了機械化的發展。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技術就是把播種、蓋膜、打孔合為一體,通過優化,解決了人工放苗的問題,在播種的時候就給放苗做好了基礎,打通了全程機械化的‘最后一公里’。”山東省農業專家顧問團棉花分團團長董合忠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今年合作社還創新運用了鹽堿地凹凸播種模式,實現了一邊改堿,一邊播種,將大幅提升鹽堿地產出效率。
“鹽堿地里邊播上種以后, 它容易返鹽,根據鹽往高處爬的原理,我們把棉花種在溝里,我們就叫做凹形種植,這樣的話就減輕了鹽害,促進了出苗。”山東省農業專家顧問團棉花分團團長 董合忠告訴記者。
以春喜農機為龍頭,利津縣積極對接科研院所,成功實施了“鹽堿地棉花輕簡化栽培技術”等試驗與示范20余項,著力打造全省最大的“院所+合作社”鹽堿地棉花新技術應用基地,全縣棉花生產機械化程度達到90%以上。目前,利津春喜農機專業合作社不但徹底實現了棉花全程機械化生產,還在全省率先上馬了機采棉清理加工線,探索出了越來越多的棉花輕簡化、機械化生產經驗。
“今年我們種了28000畝76厘米等行距播種的機采棉,同時也種了4000畝大小行播種的機采棉,也就是咱們傳統的任意行距的棉花,因為咱去年在等行距采棉機的基礎上,又自主研發了兩臺任意行距的采棉機,并且今年建起了全省首條棉花清理加工線,實現了機采棉清理加工后直接進入紡織行業,所以今年我們發展機采棉的信心更足了,規模更大了,技術更優了。”利津春喜農機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田志偉告訴記者。
閃電新聞記者 宋瑞星 陳海濤 利津臺 劉明陽 吳樂樂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