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當華盛頓再度高舉“對等關稅”大棒,全球主要經濟體都感受到壓力,而日本,是第一個在這輪貿易勒索中露出軟肋的國家。據《日本經濟新聞》披露,日本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將于4月30日飛赴美國,出席第二輪日美關稅談判。日本政府的目標非常明確,保住自己的汽車產業命脈。因為特朗普政府已經不講規則、只講利益,對外喊出“對等”,對內強征重稅,而日本人現在才發現,他們所謂的“日美同盟”,在金錢與貿易面前,毫無情面可言。
從形式上看,這場談判只是美方90天“緩征期”里的程序安排。但從實質上看,這已是特朗普對日本下的最后通牒:要么拿出足夠“誠意”換取關稅豁免,要么看著你們的汽車產業被重稅壓垮。赤澤此行,就像帶著“求生牌”上賭桌,不求贏,只求活。
日本這次打算把汽車作為談判焦點,絕非出于自信,而是出于被逼無奈。目前,日本對美出口中汽車占比高達30%,是名副其實的外貿支柱。這塊“支柱”在特朗普眼里就是待宰的肥羊。在特朗普的稅務清單上,日本車幾乎無一幸免。一旦談判破裂,美國10%的統一關稅疊加新一輪追加稅將生效,屆時日本制造的汽車將在美市場失去所有價格優勢,銷售將遭遇斷崖式下滑。
日本清楚地知道,特朗普政府并不是要協商規則,而是要索取利益。因此,為了保汽車,日本開始清點“籌碼”,不是技術,不是產業互利,而是政治與經濟上的讓步。根據日媒透露的談判預案,日本考慮在兩方面作出“交換”:一是放寬本國的汽車安全標準;二是擴大對美大米的零關稅進口配額。
說白了,日本政府打算用本國消費者的安全和農民的利益,去換取一個“茍延殘喘”的出口通道。這就是所謂的“國際合作”?這就是曾號稱“制造強國”的日本在21世紀的外交姿態?在特朗普眼中,這種“軟柿子”策略只會激發壓榨沖動。
這已不是日本第一次在關稅問題上被美方威逼利誘。上世紀80年代,日美“廣場協議”已讓日本為美國財政赤字和工業衰退買單,日元升值導致日本出口受阻,直接引爆了泡沫經濟。今時今日,特朗普拿貿易當棍棒,繼續敲打盟友。而日本,仍甘于配合。
日本政府口口聲聲說要“堅守國家利益”,但實際操作中不斷退讓換空間,妥協謀平衡。在對美政策上,日本根本沒有“籌碼”這個概念,只有“姿態”跪得夠不夠快,低頭夠不夠深。這也正是為什么,哪怕是有史以來“盟友最無情”的特朗普回歸,岸田政府仍然沒有一套應對機制,只能被動迎戰。
美國所謂的“對等關稅”制度,從來不是經濟邏輯,而是赤裸裸的經濟民族主義。10%的統一稅率本就對外打壓、對內優惠,而“追加關稅”更是針對特定國家的懲罰性措施。在這種制度之下,任何國家想要“談判”,其實都是自我辯解罷了。因為規則是美方單方面制定的,解釋權也歸白宮所有。所謂談判,實則是“上繳保護費”的過程而已。
日本對美態度的軟化將產生連鎖效應。一旦日本率先妥協,其他盟國恐將群起效仿,特朗普將更加得寸進尺。這不僅會加劇全球貿易不平衡,也會助長美方“霸權有理”的國際輿論土壤。
那么問題來了,日本還有沒有真正的“對美籌碼”?
從目前情況看,日本最值錢的牌,就是“戰略附庸”地位。在亞太安全格局中,美國需要日本承擔對中國的前線壓力,也需要日本在美軍基地、防務協作、半導體產業等關鍵領域予以支持。但諷刺的是,日本對這一地位的自覺幾乎為零,從未嘗試把“戰略價值”轉化為談判籌碼。反而一次次示弱、主動送禮,把原本可能博弈的空間,交成了一張張“求饒信”。
此次赤澤亮正的訪美之行,是日本“經濟附庸”地位的真實寫照。他不是去對等協商,而是去接受訓話;不是去交換利益,而是去遞交清單。在全球地緣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這種“低頭式外交”無法保產業,只會加速被架空、被邊緣化。
4月30日,日本將帶著“丟盔卸甲”的姿態踏上美利堅的談判桌。而美方,也正磨刀霍霍、等著收割。這不是談判,這是割肉。日本到底還有幾塊肉能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