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上海4月25日電 題:陳逸鳴:海派的核心不是地域標簽而是創新精神
作者 高志苗
從3年前籌辦“青年陳逸飛畫展”,到現在聯合50多位藝術家開展“致敬逸飛——紀念陳逸飛逝世20周年”展覽,再到籌備《陳逸飛——他的青年時代》畫冊,除了進行藝術創作外,梳理以及紀念陳逸飛成為上海金臣亦飛鳴美術館執行館長陳逸鳴的日常。
今年是海派藝術名家陳逸飛逝世20周年,業界評價其藝術生涯,是一部跨越東西方、融匯傳統與當代的文化史詩。在陳逸飛胞弟陳逸鳴看來,自由、創新和多元六個字貫穿于陳逸飛的藝術人生,他以“大美術”“大視覺”為圖景,將繪畫、電影、時尚、城市設計等融為一體。“自由是不受束縛的創作態度,創新是打破邊界的探索,多元則是跨領域的知識積累。”陳逸鳴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2025年4月,陳逸鳴聯合50多位藝術家,以“致敬逸飛”為主題,舉辦紀念陳逸飛逝世20周年展覽。 (受訪者供圖)
作為海派精神傳承人,陳逸飛對“創新”的執著貫穿一生。陳逸鳴直言,海派的核心不是地域標簽,而是創新精神。20世紀60年代,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開放的教學環境為陳逸飛的藝術人生打下根基,在不斷臨摹經典中錘煉了技藝。陳逸鳴介紹,陳逸飛的水彩畫《運公糧》便誕生于這一時期,畫面中光影的交織與鄉土題材的結合,已顯露出他融合中西的雛形。
陳逸飛的名字,總與“橋”緊密相連。1985年,他創作的油畫《和平橋》,被選作聯合國郵政管理局紀念郵戳首日封圖案。畫中江南水鄉的溫婉,讓西方世界看到中國藝術的獨特魅力。陳逸鳴回憶:“他畫橋,不僅因題材詩意,更因他視自己為東西方藝術的橋梁。”
從《踱步》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到“音樂家系列”對西方古典美學的詮釋,陳逸飛的作品既保留東方神韻,又融入國際語言,為中國藝術家走向世界提供“范本”。陳逸鳴透露,這種跨文化的敏銳,源于陳逸飛早年的歐洲考察。20世紀80年代,他深入包豪斯發源地德國,深受“藝術與工業結合”理念的啟發。“兄長將這一思考帶回中國,投身城市美學、時尚設計等領域,試圖以藝術之力推動社會美育。”
2000年,陳逸鳴(右)與哥哥陳逸飛(左)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 (受訪者供圖)
盡管陳逸飛的作品廣為人知,但其學術價值仍待深入挖掘。陳逸鳴坦言,當下年輕人對陳逸飛的認知多停留在“知名畫家”層面,對其藝術思想的系統性研究較少。“若我們這代人不梳理,未來恐將斷層。”為此,他正籌備《陳逸飛——他的青年時代》畫冊,通過500余件珍貴手稿、課堂作業,還原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的教學體系如何塑造一代藝術家的審美基因。
談及自身藝術創作,陳逸鳴笑稱“仍在不斷探索”。深受兄長影響的他很多年都在進行“基礎訓練”。“逸飛曾告誡我,法則聽起來簡單,做到極致卻需畢生功夫。”如今,他嘗試進行更自由的創作,在“紅塵與夢鄉”“浦江風云”等系列作品中融入更多元的表達。
一邊進行藝術創作,一邊學術性梳理陳逸飛的成就,陳逸鳴告訴記者,真正的傳承,不是重復兄長的路,而是帶著他的精神,走向更遠的地方。(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