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韓國影響力巨大,韓方為何拒絕在中美之間二選一?文在寅被告又是怎么回事?
最近,韓國外交部長趙兌烈公開表示,韓國政府拒絕在中美之間作二選一的選擇題,并拋出驚人言論“中韓接觸符合美國利益”。那么,對于韓國外長的這個表態,該怎么看呢?2點:
第一,韓國政府在這個節骨眼上保持戰略模糊,是符合韓國利益的。畢竟現在尹錫悅已經成為平民,而韓國大選還得在6月初才能舉行,所以在這段時間里,在新總統正式上臺前,為保持韓國政府的對外穩定性,韓國外長的言論也理應保持謹慎,不能站隊是關鍵。但話又說回來,無論誰在韓國大選中勝選,對華態度肯定都比尹錫悅要客觀,所以現在韓國外長也正在對中國釋放一定程度的善意。
第二,趙兌烈為什么會說“中韓接觸符合美國利益”,背后邏輯是怎樣的?按照趙兌烈的說法,韓國在和中國的交往過程中,會時刻謹記美國才是韓國的外交優先方向,所以韓國越是和中國深化接觸,就越能在中美兩國當中發揮出“潤滑劑”的作用,降低中美爆發軍事誤判的風險。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并不完全是,更多的恐怕是韓國想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韓國是個半島國家,但由于北邊不通,所以在地緣政治上,和島國一樣都有著孤立的特性。因此,韓國和島國一樣,也是出口導向型經濟。既然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并且中韓兩國還是近鄰,中國14億人口的市場對韓國來說,就是非常重要的。之前尹錫悅對美國言聽計從,對中國實行芯片禁運,結果呢,沒傷到中國,因為中國有非常完整的工業體系,絕大多數芯片中國都可以自己造出來。韓國反而受了重傷,原因很簡單,中國工業全球第一,對機床、芯片的需求也是全球第一,韓國不賣芯片給中國,就意味著它失去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場,這是韓國半導體企業無法承受的。所以,尹錫悅下臺后,趙兌烈才會發出這番不支持特朗普政府“孤立中國”的言論來,這是想要重振韓國自己的半導體產業。
不過,由于駐韓美軍的存在,以及美國對韓國政治、經濟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操控能力來看,韓國想要完全撇開美國,和中國發展雙邊關系,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不太可能實現的事。就拿當年的韓國前總統文在寅來說,在他的任期里,雖然也相對重視中國,但依舊是把美國擺在韓國對外政策的第一位。
說到文在寅,就在趙兌烈進行表態的同一天,可以說是趙兌烈話音剛落之際,他就被韓檢方提起了訴訟。對此,檢方的理由是文在寅涉嫌受賄,所以對他提出不捕直訴。不捕直訴顧名思義,就是指沒逮捕犯罪嫌疑人,卻可以直接進入審查起訴階段。這不排除是檢方考慮到文在寅72歲的年齡因素,以及文在寅龐大的支持者群體。不過通常情況下,不捕直訴意味著兩點,第一,證據比較確鑿,基本上法院是能定罪的。第二,罪名較輕,就算文在寅被定罪,結局肯定是要比尹錫悅要好得多。
事實上,檢方之所以對文在寅提出這個訴訟,主要是因為文在寅前女婿的問題。按照檢方的說法,文在寅前女婿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進入航空公司并成為高管,背后可能有文在寅運作、以權謀私的成分。另外,文在寅前女婿一共收到了航空公司給的2.23億韓元,折合人民幣也就是110萬元的工資和安家費,屬于航空公司創始人、前議員李相稷對文在寅進行的賄款。那么對于檢方的這個說法,怎么看呢?通過家人來整垮政要,這種事兒不是沒在韓國政壇發生過,文在寅的好友、前總統盧武鉉,就是因為妻子受賄,最后跳崖自殺了。那么文在寅是否會步入盧武鉉的后塵呢?
可能并不會,因為共同民主黨是想要保人的,雖然李在明已經辭去了共同民主黨黨首職務,但他在黨內的威望依舊很高,所以共同民主黨保文在寅,未嘗不是李在明的意思。而李在明又被認為是韓國大選的最大熱門候選人,如果李在明上臺,文在寅或許就能成功擺脫危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