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良藝 通訊員 阮琬珍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陸川縣地處粵桂交界,人們主要使用方言進行交流。北部以粵語(白話)為主,南部則以客家話(涯話)盛行,兩地方言時而交叉使用,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風貌。
復雜的方言環境導致傳統調解常遇“溝通難、共情難、調解難”的困境。為解決這一難題,陸川縣公安局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性地建立使用白話、客家話和地佬話的“串并聯”調解機制,打造富含地域特色的“方言調解室”。據統計,陸川縣14個基層派出所日常使用方言參與調解矛盾糾紛的概率高達99%,成功調解數占比98%以上。
因地制宜設“分支”
陸川公安局根據地理語言分布,以“構建和諧家園”為宗旨,指導基層派出所實施“一所一品牌”策略,創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調解室。
基層派出所根據轄區實際情況和歷史文化沿革,為方言調解室命名。被評為廣西第一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的陸城派出所創立了“老兵調解室”,工作中靈活切換客家話與白話進行調解。縣北的馬坡派出所成立了“講古調解室”,巧妙運用本土白話“講古”,發揮方言的功效。
除此之外,陸川縣還有“一家親調解室”“和事佬調解室”“鄉音聊天室”等,各基層派出所設立的方言調解室在命名上享有充分的自由度,而調解的場所也靈活多變。
“實際工作中,無論是轄區派出所、村委會,還是村頭村尾的石板凳旁、農戶家中,都隨時成為開展矛盾糾紛調解工作的場所。”陸川縣公安局溫泉派出所所長戴建民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策略讓方言調解的功效得以充分發揮,其中,百年古樹便成為了調解場所的一個好選擇。
陸川縣有古樹5956株,488株分布于村頭村尾,古樹下就是村鎮天然的信息集散地、話題討論室、矛盾糾紛化解室。陸川公安充分利用古樹在村民心中的獨特地位,開展矛盾糾紛的預防、排查、調解及回訪,為方言調解室的高效運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人人會講助“破冰”
為了有效開展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工作,陸川公安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全警會講本地話”。新警報到后,他們的首要任務就是盡快掌握當地方言。
“村里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媽只能聽懂本地話,不會講本地話,調解工作沒法開展。”問起方言在調解工作中的作用,民警道出了心聲。
民警熟練掌握方言,了解風俗習慣以及群眾反映訴求時的“話中話”,對于化解矛盾、密切警民關系至關重要。
“那時我剛入警,有一位老奶奶因和鄰居產生土地糾紛,打電話到派出所報警,我反復溝通也無法準確理解其訴求。抵達現場后,人們各說各話。自那以后我就決心學會客家話!”陸川縣公安局烏石派出所的民警張譽明回憶說。他擅長白話,但是轄區主講客家話,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如今他已能用客家話輕松應對接處警、調解矛盾糾紛等工作。
從入警時的“一頭霧水”聽不懂,到慢慢生硬地“牙牙學語”,再到講得“爐火純青”,民警鍛煉出巧妙應用方言調解糾紛的過硬本領。除了剛入警不久的民警,目前全縣14個鄉鎮派出所熟練掌握與應用轄區方言開展工作的警力數量占比達98.45%,方言調解的工作成效顯著。
多元力量“防+調”
基層派出所作為與群眾直接接觸的最前沿,處理的矛盾糾紛警情數量占總警情的30%至70%。鑒于基層矛盾糾紛往往錯綜復雜,這要求多個專業領域的部門協同參與調解工作。在這種情況下,群防群治的重要性便凸顯了出來。
陸川公安在廣泛應用“矛調在線”系統整合與調配矛盾糾紛工作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片區民警+網格員”的工作機制,聯合分管的社區干部和村干部,共同建立了矛盾糾紛隱患排查與調解工作群組。
同時,陸川公安深度融合陸川縣的“干部回鄉+群眾夜話”矛盾調解模式,充分發揮“干部回鄉工作隊”在城市社區治理中的核心作用,聯動各鎮干部、村“兩委”干部、鄉賢人士等,以“夜話”的方式現場聽民聲、聚民心、解民憂、紓民困。
此外,陸川公安延伸消息來源觸角,積極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化解工作,“先行一步”推動解決群眾訴求,將矛盾糾紛“就近、就早、就小”化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