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景圣
當民進黨政府將“民主”變成黨派裝飾、把“司法”變成政治工具,臺灣社會真正的危機已全面浮現。2024臺灣地方選舉剛過百日,臺灣并未迎來改革與安定,反而陷入政治肅殺、檢調寒風、罷免斗爭的惡性循環中。如今,4月26日,藍營終于吹響反擊號角,號召全臺民眾上凱道,對抗“賴政府”的獨裁暴政。
這是一次不只是國民黨的集結,更是臺灣社會中一切尚存理性與良知者的集體覺醒。臺中市長盧秀燕、高雄市議員柯志恩、臺南名將謝龍介……地方領袖紛紛響應,藍營十五縣市長集結完畢,立委全員出動。連臺大前校長管中閔也投身助講陣容,象征著知識界對當前政局的深沉憂慮。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臺立法機構負責人韓國瑜的表態。他不僅確認出席,更直言不諱點出“懸在臺灣人民頭上的三把刀”:罷免、檢調、黨政合一。他警告:“若繼續殘害臺灣,只有一個政黨的聲音,沒有制衡的力量,這是對臺灣的重大傷害。”
這一席話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對現實的精準勾勒。自賴清德上臺以來,島內彌漫的不安與恐懼有增無減。一波又一波對在野黨的司法狙擊,一場又一場有組織的罷免攻勢,把選后的臺灣迅速拖入“政治肅清”模式。而檢調機關早已淪為打手工具,口口聲聲“依法辦事”,卻對綠營丑聞視若無睹、對藍營地方首長秋后算賬。
民進黨正在嘗試用“制度性摧毀”來徹底壓制反對聲音。他們不是在治理,而是在掌控。他們不是在改革,而是在清算。他們不是在團結,而是在斗爭。所有不同政見,都被當作“反改革”;所有反抗聲音,都被貼上“親中”標簽。臺灣的言論自由,正在被綠色威權一步步蠶食。
面對這樣的局面,韓國瑜提出關鍵呼吁:“請所有關心臺灣前途的民眾站出來,在凱道發出正義的吼聲!”這不只是一次政治集會,而是一場民主保衛戰,是臺灣社會最后的良知總動員。
據統計,南投34輛、臺中65輛、臺南30輛、高雄45輛……全臺各地的游覽車正一輛輛開往臺北,來自基層的民意正在匯聚成一股不容忽視的怒潮。以往,賴清德口口聲聲說“傾聽民意”,卻始終對民怨裝聾作啞。如今,真正的民意將上凱道,用行動告訴蔡英文留下的政治繼承人:臺灣人民不接受綠色獨裁,不容你把“民主制度”變成一黨私器。
但讓人擔憂的是,民進黨當局對這次集會是否會動用警方干預、是否會制造“突發事件”轉移焦點?歷史早已告訴我們,凡是獨裁者最怕的,就是人民的集體覺醒。而4·26凱道之上,正是這覺醒的時刻。
不止韓國瑜,國民黨高層也已明確喊出:“讓賴清德聽到真實民意的怒吼!”這句話并非象征口號,而是一種生存的吶喊。當“選票換不到尊重”、“監督變成犯罪”、“異議者遭到獵巫”,就意味著臺灣已經走上危險的道路。藍營的上凱道,是對體制異化的抗爭,是對執政黨玩弄民主、架空法治的最后一擊。
當然,我們清楚,這不是終局,也不會一勞永逸。即使凱道匯聚十萬人怒吼,民進黨依然可能用媒體控制、行政資源、網絡話語霸權進行壓制和扭曲。但這場集會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它不僅凝聚士氣,更是臺灣藍營勢力重啟反攻、凝聚共識、形成民意戰線的重要轉折點。
更重要的是,它將打破民進黨營造的“全島支持、無可挑戰”的政治幻覺。它要告訴每一個仍心存民主信仰的臺灣人:你并不孤單,你的憤怒不是少數,而是多數沉默者的共同回響。
從馬英九時代的“和平協議”爭議,到韓流興起再到如今藍營重整戰陣,這次凱道集結將決定接下來數年臺灣政治風向。它不僅是藍營的試金石,更是對整個民主制度的一次壓力測試。如果連街頭集會的空間都被剝奪、連表達不滿的權利都遭打壓,那么臺灣社會將只剩一種聲音、一種顏色、一種意志,那才是真正的末日景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