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一任期差點拿到諾貝爾和平獎,這一任期又志在把自己刻在總統山。所圖甚大,不可僅僅分析他當總統撈錢的商人動機。
其關稅政策表面上看是“胡攪蠻纏”,實則是基于“海湖莊園協議”的戰略布局,試圖通過極限施壓重構全球經濟貿易新秩序。
1. 特朗普本屆任期執政目標
特朗普的執政目標具有鮮明的“交易藝術”特征,其核心邏輯圍繞“美國優先”與“極限施壓”展開。
在經濟層面,試圖通過“海湖莊園協議”構建新的全球貨幣與貿易體系,將美國的金融霸權與地緣政治捆綁,要求盟友為“安全保護傘”支付費用。在具體實施路徑上,特朗普將目光投向全球資源控制:
烏克蘭礦產協議雖因澤連斯基要求安全保障而波折不斷,但已暴露其對稀土、石油等戰略資源的覬覦;
巴拿馬運河升級計劃引發當地強烈抗議,被指侵蝕主權;
格陵蘭島和加拿大北極圈的資源開發則直指地緣戰略要地。
這些項目不僅是經濟布局,更是其“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敘事的政治籌碼。
然而,這一戰略存在內在矛盾。美國國會凍結債務上限至6月,聯邦政府無法增發國債,只能通過關稅、查稅、補繳稅等手段拓展資金來源,為設立主權財富基金注入啟動資金。但關稅導致企業成本上升、供應鏈紊亂,反而削弱了制造業回流的基礎。
2. 股債匯三殺下的困境
特朗普以關稅為操作工具迫使各國接受美元貶值、美債利率走低的安排,從而為美國制造業回流創造條件。
但,現實是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已引發半個世紀以來罕見的市場震蕩。4月2日“對等關稅”宣布后,美股三大指數單日暴跌超3.98%,納斯達克指數創2020年3月以來最大跌幅,美債收益率波動加劇,美元指數跌至去年1月以來新低。
這種“股債匯三殺”的本質,是投資者對美國經濟前景的信心崩塌——美債不再是“安全避風港”,資金加速逃離。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金融系統的脆弱性。美股與美債通過衍生品深度綁定,形成“資金池系統”,若貿然降息可能觸發“股債雙殺”。鮑威爾維持高利率的決策,本質是在抑制通脹與維系市場穩定間走鋼絲。但特朗普的“休克療法”與鮑威爾的漸進式策略形成對立,這種政策割裂使得美國經濟陷入“治通脹則傷增長,保增長則通脹反彈”的兩難。
2024年6月以來,股市和債市的蹺蹺板已經演變為同步性。
3. 特朗普的下一步動作方向
面對民調支持率低迷與市場壓力,特朗普的關稅策略可能呈現“軟硬兼施”的特點。
一方面,他可能延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手法:先高調宣布加征關稅,迫使各國搶出口以收割短期關稅收入,隨后通過豁免關鍵行業(如汽車、電子)緩解企業壓力,既維持強硬形象又避免供應鏈崩盤。
另一方面,他可能將關稅戰與地緣政治交易掛鉤,例如以烏克蘭礦產協議為籌碼換取歐洲在對俄政策上的配合,或通過“海湖莊園協議”要求日本、韓國增加軍費分擔。
在中美關系上,特朗普的策略將更趨務實。盡管他宣稱要將對華關稅提升至125%,實際操作中可能尋求“臺階下”:若中國同意部分稅收讓步,美方可能暫停部分關稅。
長期來看,特朗普的終極目標是將關稅戰轉化為國內政治資本。他試圖通過主權財富基金投資基建項目(如墨西哥灣石油勘探),創造就業并鞏固選民支持。但這一計劃依賴全球資源控制權,而烏克蘭、巴拿馬等地的抵制表明,其“資源掠奪”模式正遭遇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彈。若無法在中期選舉前展現經濟成效,特朗普可能被迫調整策略,從“極限施壓”轉向“階段性妥協”,但這將損害其“政治強人”形象,加劇共和黨內部分裂。
特朗普的關稅戰本質是一場豪賭:以短期市場動蕩換取長期戰略利益。然而,其政策缺乏連貫性與可行性,反而暴露了美國霸權的衰落與全球治理的困境。
若繼續沉溺于零和博弈,等待他的或許不是總統山的雕像,而是歷史的審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