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印度智庫搞了一個研究說,特朗普關稅下,印度要“賺麻了”,以往越南能搶一部分“福利”,這一次自己要“全吃”。
例如,在越南的三星工廠,要陸陸續續去印度了,要知道越南目前是三星的主要全球制造中心,該公司每年銷售的2.2億部智能手機中約有60%是在越南生產的。
如果說這還不算,今天《金融時報》又爆料,說蘋果準備去印度,即蘋果公司計劃明年將所有在美國銷售的iPhone的組裝業務轉移到印度。
話說,若這一轉移成功,到2026年,印度每年將生產超過6000萬部iPhone,是目前產量的兩倍。
根據IDC的數據,到2024年,美國約占該公司全球iPhone出貨量的28%。不過冷水也瞬間來了-雖然組裝是iPhone生產流程的最后階段,但蘋果仍然嚴重依賴中國供應商提供零部件。專家表示,轉移整個供應鏈可能需要數年時間。彭博行業研究估計,僅將蘋果10%的生產轉移出中國就可能需要長達八年的時間。
話說,印度自己的制造夢想還有更夸張的:通過發展鋼鐵目標是在國內制造現代大型船舶并將其出口到其他國家。
種種跡象表明,印度的制造業野心很大,當然多年前就很大,只不過時間證明了這是幻想。在過去的十年里,相對于服務業和農業,制造業在印度的作用已經從經濟的15%縮小到不到13%。
對于印度來說,問題太多,土地成本高、缺乏合適的工程師以及銀行缺乏良好的融資,這都是問題。這三個力量最難的就是后兩者,屬于刻骨的難。
印度的教育系統和社會體制導致出來的人很少愿意干這類活,依舊喜歡在服務業扎堆,沒有美國美元的命,但想法和美國一樣。
最后就是融資。想要從印度銀行貸款,先不說難度有多大,就說有多麻煩,你可能跑了一年還是在“進行中……”。
最后就是根深蒂固的文化意識,印度的保守主義到了極致,無論是蘋果還是其他公司,在印度越風生水起,離倒霉就不遠了,因為罰款要來了。
因為印度的稅制問題很大,因此無論是邦稅還是聯邦稅,一定會有讓你交錢的理由,多少年來一直如此。
總之,印度制造業的夢想,或者說莫迪的工業夢,至少很長一段時間內看不到希望,至于所謂的目標,那就是個數字,換個人也會樹立,畢竟口號還是要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