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ZJUSOM
當5G基站織就數字神經網絡,量子計算突破算力邊疆,DeepSeek以驚人實力震驚全球......中國科技的裂變式創新正不斷刷新世界認知。此時,一個關乎強國建設的“軟實力”課題變得愈發緊迫,即建構與科技“硬實力”相匹配的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黨中央立足強國建設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啟動實施“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建構和高校咨政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就高校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建設“五路大軍”排頭兵作用、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做出重要部署。
作為始終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的高校,浙江大學主動對接中央要求,積極落實教育部工作部署,明確提出要打造“服務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戰略基地”,策劃推出“自主知識體系叢書”。4月22日上午,浙江大學“自主知識體系叢書·手冊系列”首批成果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包含《中國技術與創新管理學手冊》在內的6本手冊正式亮相。
首批推出的6本學科手冊
手冊是目前國際通行的一種知識體系梳理、呈現方式。作為浙江大學在服務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進程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首批推出的每本手冊都聚焦中國發展實踐,回應時代命題,以浙大優勢學科或特色研究領域為依托,兼顧全球視野和中國特色。
而在這6本學科手冊中,我們看到了“管院人”為服務中國管理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所做的努力——匯聚基于實踐的中國技術與創新管理理論突破,浙大管院吳曉波教授主編完成《中國技術與創新管理學手冊》。
吳曉波教授出席成果發布會
手冊主編
吳曉波
浙江省特級專家
浙大社會科學學部主任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指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既要有‘致廣大’的世界格局,沿循學科化邏輯,立足“人類知識的總和”推進知識創新;也要有‘盡精微’的現實關懷,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圖景,科學闡釋其中蘊含的重大思想、典型案例、創新經驗等。”
《中國技術與創新管理學手冊》正是貫徹“致廣大”的世界格局與“盡精微”的現實關懷編寫而成,兼具中國特色與國際通用性。
扎根中國領先企業實踐,整合現有學科資源,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發展方向,該手冊系統梳理了中國技術與創新管理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演進脈絡、理論內核與實踐范式,為全球創新管理研究提供了獨特而又具有普遍意義的“中國視角”。
那么這本手冊系統梳理了哪些植根于中國創新實踐的原創理論突破?
手冊的編寫是一項復雜工程,吳曉波教授為何要在當前編寫該手冊?
“浙大創新學派”在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方面做出了哪些貢獻?
本期【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專題,我們將結合該手冊的精彩呈現與編寫初衷,展現浙大管院及中國學者在建構中國管理學自主知識體系之路上的奮斗縮影。
01
以理論概述融合經典案例,手冊系統呈現中國技術創新與管理學重要突破
從“市場換技術”的探索,到“自主創新”的覺醒,再到“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部署,改革開放以來,作為“后來者”的中國企業,在實踐中逐步跳出“線性追趕式創新”范式的窠臼,日益廣泛地推行以“非線性成長”為核心的“超越追趕式創新”,在世界舞臺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
扎根于這些西方理論無法解釋的“中國奇跡”,多年來,一批批技術與創新管理領域的中國學者們敢為人先,通過對中國創新管理實踐的深入調研、總結與凝練,持續為建構中國技術與創新管理自主知識體系、提升國際話語權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技術與創新管理學手冊》正是對這些學者們理論成果的系統梳理。
作為一本定位于成為鏈接理論與實踐、國內與國際的橋梁的手冊,《中國技術與創新管理學手冊》非常注重理論體系的系統性、前沿性與實踐應用的可操作性,不僅全面覆蓋了技術與創新管理從宏觀到微觀的多個研究維度,還對話前沿理論,以理論概述融合經典案例的方式,系統呈現中國技術創新與管理學領域三十余位專家學者扎根中國實踐所凝練的重要研究突破。
該手冊分為“技術創新在中國”“技術創新在中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構建:產業、區域、與國家”以及“中國技術創新的新范式”四大篇,涵蓋技術創新管理發展歷程、源自中國的技術創新戰略——從二次創新到全面創新、技術驅動的商業模式創新、數智創新、產業創新體系、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與治理、平臺經濟中的創新生態、超越追趕的創新等二十五個章節。
每個章節都將前沿理論與中國的實際情境相結合,以建構兼具中國特色與國際通用性的中國技術與創新管理學自主知識體系。
02
從開拓到引領共創,“浙大創新學派”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步履不停
“致廣大而盡精微”,提煉中國原創理論,為世界貢獻“中國方案”,多年來,“浙大創新學派”始終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勇擔使命。
2005年,Science雜志曾于創刊125周年之際公布了125個全球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其中有第116問:“為什么一些國家向前發展,而一些國家發展停滯?”發展中國家“落后—引進—消化吸收—再落后—再引進......”之“馬太效應”始終揮之不去。各國學者普遍認為,“追趕”是發展中國家技術與創新管理的主題。
可盡管發展中國家一直在保持進步,但領先者進步更快,這種技術差距似乎難以彌合。而中國似乎就是一個例外——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的“超越追趕”之路。
“中國的創新發展能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指明方向嗎?我們必須對中國的技術與創新管理之道進行系統總結和提煉。”吳曉波教授在《中國技術與創新管理學手冊》的序言中寫道:“我國科技進步舉世矚目,這些現象背后的技術與創新管理底層邏輯已發生極其深刻的革命性變化。系統總結和提煉基于中國實踐的技術與創新管理理論與方法體系,正值其時!”
基于這樣的想法,在浙大系統謀劃推出“自主知識體系叢書”之際,吳曉波教授應邀編寫《中國技術與創新管理學手冊》,旨在凝煉全國技術與創新管理領域學者們扎根實踐所凝練的理論成果,系統性呈現這一自主知識體系的演進脈絡、理論內核與實踐范式,為全球創新管理研究提供了獨特的“中國視角”,從而服務中國管理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與影響力提升。
而要實現這些目標,手冊的編寫注定不易,需做到緊密結合前沿理論與中國實際情境,需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聯合共創,需在總結過往的基礎上持續創新、開展戰略性前瞻......盡管如此,吳曉波教授團隊仍堅定投入其中,只因建構中國管理學自主知識體系是“浙大創新學派”數十年來始終扛在肩上的責任與使命。
翻閱這本手冊,可以看到以浙大管院許慶瑞教授為代表的“浙大創新學派”,從早期理論開拓到后期引領共創,持續扎根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發展和傳播中國土壤中孕育的管理理論,為解決中國管理問題、講好中國管理故事步履不停。
20世紀80年代,中國在技術創新與管理方面的實踐與理論還處于一片空白。彼時從美國進修回來的許慶瑞將先進管理理論引入國內,創建了國內第一個科技管理領域的博士點,突破性地提出“企業必須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這一理念比后來國家經貿委印發《“九五”全國技術創新綱要》【國經貿技(1996) 795 號】提出“以企業為主體創新”的方針政策早了14年。
許慶瑞為研究生授課:研究與發展管理(1983年)
作為中國最早提出“技術創新”概念的學者,許慶瑞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就開始編寫我國第一本《技術創新管理》教材,自1990年出版后,該教材對促進技術創新理論在中國的傳播以及90年代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推廣技術創新工程”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從此,“技術創新”這一新概念逐漸被社會與企業接受。
許慶瑞教授于1986年出版的《研究與發展管理》、1990年出版的《技術創新管理》是國內科技管理與創新領域最早的教材。
在完成了中國自主創新道路探索從“學”到“創”的第一個里程碑后,許慶瑞又帶領他的學生們深入中國企業,開啟了“賦能中國企業創新發展、基于中國實踐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技術創新管理理論體系”之征程。
隨后20年多年間,基于對中國經濟發展和企業技術創新環境的長期調研,許慶瑞團隊于世紀之交形成以“二次創新-組合創新-全面創新”為核心的中國特色創新管理理論體系,總結出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管理學院“浙大創新學派”部分著作
進入21世紀,一代代管院人接力許慶瑞之旗幟,形成了超越追趕的C理論、非對稱創新、協同創新、追趕階梯理論等一系列中國原創管理理論,逐漸構建起基于中國實踐的“浙大創新學派”。
這些年來,“浙大創新學派”不僅扎根中國大地、自下而上“長”出了符合中國情景的技術與創新管理理論,還與企業共成長,持續幫助了海爾、美的、中集、杭氧、海康威視、吉利等一大批中國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創新管理難題。
許慶瑞(前排左二)率吳曉波(前排右2)等學生團隊多次赴青島海爾調研(2007年)
海爾集團創始人張瑞敏曾對許慶瑞院士為首的浙大創新團隊多年來對海爾創新發展的貢獻表示感謝:“許院士是我非常敬重的長者和學者,因為許院士善于理論聯系實際,非常接地氣,給企業解決了很多問題。早在二十多年前的1995年,許院士就到海爾,共同商討如何讓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
進入數智時代的當下,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成為我國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戰略選擇。面向國家戰略所需,浙大管院突破性設立“數智創新與管理”交叉學科,有組織針對“數實融合”過程中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重大研究項目,如今已在全國形成具有高度影響力的“浙大數智創新與管理研究方陣”。“浙大創新學派”也不斷發展壯大,與時俱進地為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貢獻智慧。
在專著、教材等方面創造多個“第一”(以上僅為部分成果)
多年來,浙大管理學院學者們拿到了首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服務科學與創新管理”,造就了中國創新管理研究的領先基地,培養了大批中國創新管理研究人才,還通過國際學術交流與專著、教材、案例等編寫以及中英文期刊建設等,持續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播技術與創新管理“中國方案”。
由鄭剛等開發的小米案例登上斯坦福商學院MBA講堂
“中國技術與創新管理學的價值,不僅在于解決本土問題,更在于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作為“浙大創新學派”的一員,吳曉波教授表示,中國技術與創新管理學的構建,不是要取代現有理論,而是以文明互鑒之心,為人類創新知識庫增添多元色彩。
他希望“浙大創新學派”從無到有的探索歷程,與《中國技術與創新管理學手冊》中一代代中國學者扎根中國實踐所取得的一系列理論突破,能夠激發更多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理論創造,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與全球科技進步貢獻智慧,為中國管理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添磚加瓦,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貢獻重要力量!
附:書籍目錄
當前中國正經歷著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關乎國家“軟實力”與“話語權”的提升,同樣也關乎中國科技“硬實力”發展與文明交流互鑒。
面向未來,浙大管院學者們將繼續傳承“頂天立地”學術傳統,扎根中國大地、賦能中國實踐、總結中國經驗、凝練中國方案,以中國管理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進一步回答“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編輯排版:段婷
部分圖片來源:社會科學研究院
審核:佟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