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資料來源:《杜瑞芝:農村改革最大動力是農民肚子》——南方都市報
1961年2月,毛主席來到廣東主持中央和地方的工作會議,在開會期間,主席特意來到了佛山視察。為了搞清楚這里的發展情況,主席在招待所見了佛山地委書記杜瑞芝,在與他的一番交談中,毛主席對杜瑞芝印象非常深刻。
很多地方干部在主席面前,往往不敢說出實際的情況,杜瑞芝卻是一個異類,他直言說出了佛山當地的實情。主席回去之后,就對廣東省委的領導們說道:“你那個地委書記膽子很大啊,什么都敢說。”
1937年,杜瑞芝參加了八路軍,在與日軍的戰斗中,他的表現非常不錯。杜瑞芝也將革命視為自己終生奮斗的目標,到了解放戰爭期間,杜瑞芝長期在地方負責政務工作,之后又跟著部隊一起南下大別山,并被派到了中南局工作。
建國后,杜瑞芝被組織任命為廣東土改調查員,在這里重抓土改工作。他結合當地的實情,將工作做得非常到位,不久后他就被提拔為新會縣委書記。
在廣東工作多年,杜瑞芝對地方的情況非常了解,他也盡自己所能把工作處理得非常出色。因此,他得到了組織的重視,之后被提拔到了佛山擔任地委書記。
正是在佛山工作期間,他先后得到了毛主席、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的接見,杜瑞芝在地方的成績非常出色,可他給人印象更深刻的,還是他耿直的性格以及直言不諱的作風。
杜瑞芝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個性,曾有人勸他要謹言慎行,避免給自己惹來麻煩,杜瑞芝不以為然,并表示自己連講話稿都不會燒,只要是他說出的話,他就一定會負責。
這樣的做法確實給他惹來了麻煩,遇到了巨大困難。但杜瑞芝完全不怕,堅決進行斗爭,他敢當著毛主席的面直言群眾的不滿,就不怕別人拿自己的話做文章。
在地方工作的時候,杜瑞芝會傾聽群眾的聲音,他所做一切都是為了讓人民能過上好日子。進入70年代,國內面臨著改革的困境,大量有改革經驗與決心的干部得到了重視,杜瑞芝便是其中之一。
1974年,他進入廣東農委工作,那時的改革在農村進行得如火如荼,杜瑞芝對包產到戶等改革方針非常認同,為了了解具體情況,他花費了很長時間在地方進行調研,哪里的糧食增產就到哪里去。這一路的調查,讓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改革推進到底。
1980年,他擔任了廣東省委常委兼農委主任,這些年深入基層的調查,已經讓他對廣東一帶的農村狀況非常了解。他也明白改革的阻力在哪里,農民遇到的問題又在哪里,他將自己多年總結出來的經驗,寫成了報告交給了楊尚昆。
見到杜瑞芝的報告,楊尚昆非常高興,他意識到這報告的重要性。隨后,他們一起推動包產到戶等改革措施,盡管一開始反對的人還有很多,可在鐵一樣的事實面前,一切反對都顯得蒼白無力。
杜瑞芝終于突破了這些阻礙,幫助廣東的農民進入了全新的時代,承包大戶在廣東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人都過上了好日子。
杜瑞芝的努力也讓他得到了群眾的愛戴,大家非常感激這位敢為群眾發聲的正直干部。這些年間廣東民眾的生活越來越好,杜瑞芝功不可沒,可他卻表現得非常低調,自己只是默默做好工作。
平日里,杜瑞芝的生活也非常簡單,一碗小米粥,一碟魚,加上一點山西陳醋就是他平常的飲食,有時他也嘗點家鄉的汾酒。
他的住處非常簡陋,除了一些簡易的家具之外,唯一的一臺電器就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電視。與這些相比起來,杜瑞芝屋內大量的書刊就顯得非常壯觀,他每天除了工作之外,并沒有其他的愛好,唯一能讓他堅持下去的愛好就是看書。
哪怕自己再忙碌,他都會抽出時間看書,杜瑞芝也一直關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
后來,杜瑞芝由于身體的緣故正式退休,退下來之后他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當然他并沒有徹底與外界隔絕。
改革事業是他奮斗大半輩子的心血,哪怕自己年紀大了,行動不太方便,他還是經常抽空去各地看看改革之后的成果。他也花費了很長時間,去總結改革這些年的經驗。
雖然自己已經退了下來,但他還是和當年一樣耿直,自己也表示說話絕不拐彎,一切都為群眾著想。
2012年11月22日,杜瑞芝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93歲,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在他離去后,當地群眾也非常懷念他,畢竟廣東能發展成如今的樣子,杜瑞芝也是功不可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