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秦怡 羅田怡 實習生 顏詩語 攝影報道
近期,成都一家幼兒園孩子做菜的視頻在網(wǎng)絡走紅。視頻中,孩子們圍裙帽子、手套面罩全副武裝,備菜和烹飪手法嫻熟,干鍋、香辣蟹、烤豬蹄……鍋里的食物更是色香味俱全。
在評論區(qū),會做多個硬菜的小朋友們被網(wǎng)友笑稱是“幼兒新東方師傅”“小廚神”,幼兒園則是“成都職業(yè)技術(shù)幼專”。這是網(wǎng)絡段子還是幼兒園課程?課程設置有哪些考量?4月25日,封面新聞記者來到位于成都市新都區(qū)的成都啟航第三幼兒園探訪。
01
現(xiàn)場探訪
8名小廚神攜手烹飪兩道硬菜
小朋友們配菜、做菜
上午9點30分,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們來到了“小廚房”。案臺上,擺放著蝦、五花肉、土豆、胡蘿卜等食材,今天,這群“大廚”的任務是烹制兩道菜:干鍋蝦和紅燒肉。
剪蝦線、切配菜、烹飪……8名小朋友分別認領(lǐng)了自己的任務。待食材就緒后,辰寶和安仔兩位“大廚”來到灶臺前,辰寶負責掌勺、安仔打配合,倒油、下菜、翻炒、烹調(diào),不一會兒,這份干鍋蝦就出鍋了。稍作休息后,他們又做起了紅燒肉。
在幼兒園,這門課并不叫烹飪課,而是生活體驗課。幼兒園馮園長告訴記者,生活體驗課是幼兒園的特色課程,在8年前開園之際就開始設立。前幾年,課程內(nèi)容主要是制作面食、西點等,這兩年開始烹調(diào)川菜,孩子們也在課程中掌握了不少技能。
辰寶掌勺、安仔打配合,一起炒干鍋蝦。
熗炒蓮白、蛋炒飯、火爆肥腸、燈影牛肉絲……從簡單到復雜,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一起合作嘗試過很多菜品。至于做什么,會提前征求孩子們的意見,再在老師的指導下確定菜單,再購買食材。“新年、中秋等傳統(tǒng)佳節(jié),我們會一起做紅燒魚、月餅、湯圓、餃子等美食。”馮園長說。
在生活體驗課中,不同年級的小朋友有不同的任務。比如,托班、小班的小朋友學習簡單的剝玉米、剝毛豆、剝豌豆、切火腿腸、做三明治……
配菜和炒菜,工具和烹飪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同樣不可忽視。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小朋友使用的刀具有不同的分類,切蔬菜的是塑料刀,處理肉類的則是陶瓷刀,在烹飪過程中,小朋友都在老師的指導下佩戴了手套、面罩等。
做好的菜也不會浪費。如果做的是餃子、面食等食物,可以讓孩子們品嘗,但如果是干鍋等菜品,考慮到食物口味較重,通常是幼兒園工作人員的“盤中餐”。
小朋友們做的干鍋蝦和紅燒肉
02
家長回應
孩子在家可以獨立做簡單的菜
課堂之外,老師會鼓勵孩子們將新學的技能帶回家庭,周末做一些家常菜給家人品嘗。安仔有些驕傲地告訴記者,他會做很多菜,在家也給父母做過煎蛋面、番茄炒蛋、蛋炒飯等。
“我對生活體驗課程是比較喜歡,也比較贊同的,這是生活的一項重要技能。”鄭江是辰寶的爸爸,他告訴記者,辰寶今年6歲,已經(jīng)在幼兒園就讀3年多時間。因為了解到幼兒園的課程,鄭江也會邀請孩子一起做一些簡單的飯菜,比如包餃子。前幾天,他們還一起蒸了包子。“家里也常常引導孩子參與到買菜、做飯的過程中,現(xiàn)在他在家已經(jīng)可以獨立完成一些菜肴的烹飪。”鄭江說。
“去年我們做羊肉湯,他也全程參與配合。”鄭江認為,這種家園共育的方式,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學習,在興趣中成長。有些時候,孩子對于下廚的熱情,遠遠超出了家長的預期。“有時候我覺得他動作慢,或者擔心油濺到他,想自己快點炒完,他還不樂意,堅持要自己來。”鄭江談道。
03
專家觀點
廚房變課堂將教育融入了生活之中
為什么要設置生活體驗課?在馮園長看來,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她表示,學習最終都會為生活來服務,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育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與能力,促成勞動的習慣,這是很重要的。“過程中,他們不僅能收獲生活、溝通、合作的技能,還能有愉快的情緒體驗,增強自信心。”馮園長表示。
這堂生活體驗課,也不僅僅是烹飪,還有種植植物和飼養(yǎng)小動物等等。“我們會帶領(lǐng)孩子種植金桔、藍莓、櫻桃等水果,雖然種類不多,但希望盡可能為孩子們挖掘能接觸和認識大自然的空間。”至于烹飪課,考慮到勞作的強度,小班通常2周一次,大班則是一周一次。
上了三年幼兒園,收獲了三年新東方工作經(jīng)驗。在網(wǎng)絡上,有不少網(wǎng)友笑稱,幼兒園的課程把孩子們培養(yǎng)成了新東方大廚。在四川省社科院周萬茹博士看來,在“廚房變課堂”的設置,學校將孩子們的教育真正地融入到了生活之中。
她表示,學齡前的兒童處于認知發(fā)展的前運算期,他們的學習更依賴于具體的操作。與其用語言告訴他們“要怎樣,不要怎樣”。不如直接讓他們動手操作,廚房正是理想的認知教室。過程中,孩子們獲得了鼓勵,也有了成就感,一盤菜的成功也是建立自信心和責任感的過程。
“要完成一道菜,從洗菜到出菜,這個過程不是僅僅靠一個孩子能單獨完成的。大家之間的配合、溝通、協(xié)調(diào),甚至是等待,都是對孩子們社會性成長的真實演練。”周萬茹提到,這類的課堂教育,不僅是一次味蕾的訓練,更是一次教育的回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