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結合知識產權與人工智能之間共生演進、相互促進、互為支撐的緊密聯系,經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今年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的活動主題為“知識產權與人工智能”。
為企業提供穩定透明可預期的創新法治環境
廣東高院發布全國法院首份涉人工智能知產司法保護意見
如何在現行法律框架下加強人工智能全鏈條司法保護,妥善平衡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權益保護之間的關系?今天,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出臺《關于以高質量知識產權審判工作促進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意見》,這是全國法院系統首份聚焦人工智能領域知產保護的司法政策性文件。《意見》將知識產權審判工作與科技創新規律、產業發展需求相融合,構建“創新鏈-產業鏈-法治鏈”三鏈貫通保護機制,為人工智能科技企業提供穩定、透明、可預期的創新法治環境,助力廣東打造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高地。
廣東高院舉辦“促進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調研座談會
《意見》共24條,以高質量知識產權審判工作促進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為主線,以保護人工智能科技創新成果、促進人工智能產業公平競爭、完善人工智能司法治理體系為重點,圍繞算法模型、開源許可、數據要素、生成內容等焦點,構建涵蓋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場景應用、市場競爭等全鏈條的司法保障機制,為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可落地、可持續的法治保障方案。
《意見》立足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錨定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目標,加強司法引導人工智能技術多場景融合應用,充分釋放“人工智能+”效應,促進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服務廣東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
《意見》強化發揮知識產權審判職能作用,系統提出了涉人工智能知識產權審判工作的五項基本原則,即“以人為本、公平普惠”“嚴格保護、寬容創新”“系統觀念、場景意識”“開放共享、互利互惠”“規范有序、安全發展”,確保司法審判契合科技創新特點與產業發展規律,促進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向上向善。
《意見》堅持問題導向,及時響應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司法需求,針對人工智能技術成果權屬界定、技術合同履行、開源模型糾紛、數據權益平衡、生成內容確權、侵權行為認定、專利及商業秘密保護、反不正當競爭及反壟斷等關鍵突出司法問題,強化司法裁判的規范引領和價值導向功能,在最大化凝聚法治共識的基礎上實現精細化動態保護。
“《意見》深度對接國家戰略與區域產業發展要求,強調構建場景化適應性司法保護機制,既回應了人工智能治理共性難題,又凸顯了服務灣區發展區域特色,注重強化程序規則、優化工作機制、統一裁判尺度,有助于打造人工智能知識產權司法實踐的‘廣東樣板’。”中國法學會網絡與信息法學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周輝表示。
點擊查看《意見》全文
審核:黃慧辰
編校:張涵青
采寫:馬卓爾 陳中山
攝影:譚靜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