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在東營市人民醫院(山東省立醫院集團東營醫院)創傷中心上演。近日,一名51歲女性因渣土車碾壓導致左小腿嚴重毀損:40厘米開放性創口、脛骨10厘米骨缺損、血管神經斷裂、肢體瀕臨壞死……面對如此復雜的創傷,創傷中心迅速啟動綠色通道,集結多學科團隊,爭分奪秒實施搶救。術中精準清創、血管神經修復、外固定支架重建,成功將患者從截肢邊緣拉回。這場生死營救,不僅是對醫院應急響應能力的考驗,更是多學科協作與高效管理的實力彰顯。
保肢僅是第一步,長達10厘米的脛骨缺損如何重建?
傳統骨搬運技術面臨截骨偏差大、置釘風險高等難題。為此,醫院率先使用與解放軍總醫院合作引進的智能骨科導航系統,針對患者骨質疏松、腓骨細小等挑戰,導航系統實時三維成像,毫米級定位截骨線,智能避讓神經血管,將手術精準度提升至新高度。術后骨搬運軌跡可控,康復周期顯著縮短,為復雜骨缺損患者開辟了“精準化、微創化”治療新路徑。
從“保命”到“保肢”,從“傳統經驗”到“智能導航”,從個體化診療到區域醫療協同發展,東營市人民醫院始終以技術創新為引擎,以患者需求為導向,每一次突破都印證著“敢為人先、勇于擔當”的公益情懷,用實際行動詮釋“生命至上”的醫者擔當。未來,醫院將繼續探索醫療技術前沿,為守護人民健康書寫更多“絕處逢生”的奇跡。(大眾新聞記者 鞏奕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