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風云:兩漢西域開拓與經營》
ISBN 978-7-5231-1133-8
定價:58.00元
金建軍著
現代出版社2025年2月出版
匈奴崛起
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被許多族群包圍,南方有南蠻,東北方有“東胡”,北方有北狄,西方有西戎,東、西、北三個方向的族群威脅較大,因為這些族群都是以部落或部落聯盟為社會組織結構的游牧群體。
游牧族群逐水草而居,物產并不豐盈,而中原農耕文明圈氣候宜人,土地豐茂。周王室強大時,放逐戎夷,迫使其按時朝貢。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王室衰微,戎夷的心再次燃燒,屢屢襲擾中原。時周王室已無力對外作戰,春秋五霸應運而生,幫助周王室抵抗戎夷。管仲提出“尊王攘夷”,是霸主興起的戰略前提口號。
齊桓公助燕國北伐山戎,晉文公滅赤翟、白翟,秦穆公吞并由余和西戎。此時北方的游牧族群,一方面由于春秋霸主軍事實力強大,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分散而無法團結成強大的力量,無法對中原造成實質性威脅。
戰國時期,形勢為之一變。諸侯戰爭連年不斷,春秋式霸主沒再出現。諸侯國之間形勢惡化,客觀上給北方游牧族群帶來便利,甚至被縱橫家加以利用。
熟悉秦國形勢而后東歸的魏國丞相公孫衍,在主導五國合縱攻秦時,主動派使者聯絡秦國西側的義渠,約定同時攻打秦地。
義渠王問:“我們中間隔著偌大一個秦國,如何能互相通氣,同時作戰?”
公孫衍的使者答道:“這很簡單,秦國東方邊境無事時,對義渠會一直進行打擊;一旦東方有變,一定派使者賄賂義渠,與你們修好。秦國派使者來求和之時,便是我們共同攻秦之時?!?/p>
事情果如公孫衍所料,義渠利用五國攻秦的機會起兵擊秦,取得勝利。
此時,北方游牧族群已雜合成一個族群——匈奴。趙國與匈奴的關系又是另一種微妙的情況。戰國七雄中,趙國與游牧族群的邊境最長,交流最頻繁,趙國宗室也有游牧族群血統。在長期對抗中,趙國官兵自發學習游牧族群騎射方式,開始了史上最早的騎兵作戰試驗。趙武靈王趙雍,在穩定政權后,全面開啟史稱“胡服騎射”的制度改革。
為了專注于內部紛爭,戰國七雄中的秦、燕、趙三家,各自修起長城,抵抗北方游牧族群。是時,中原對北方游牧族群最為重要的軍事勝利,就是戰國晚期趙國代地將領李牧的“破胡之戰”。趙雍“胡服騎射”的遺產,是政治制度幾乎被頑固勢力蕩清,而在代地留下一群極具戰斗力的騎兵部隊。憑借這支部隊,加上步兵、戰車結合的先進戰法,李牧大破匈奴十余萬騎,匈奴此后再也不敢靠近趙國邊城。同樣是憑借這支軍隊,李牧在戰國晚期成了東方六國絕境之中最后的希望,“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然而,在趙都邯鄲,趙王聽信郭開讒言,將這根支撐大廈的獨木親手撤下。
秦統一六國,中原首次凝合成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被改造成一臺巨大的戰爭機器,成功地兼并東方六國,在對戎夷的作戰中也屢屢獲勝。此前義渠王趁五國攻秦占了便宜,東方壓力一旦減輕,秦國立將義渠滅國,由此可知整合中原之力的秦王朝會給匈奴帶來多大的壓力。
秦王朝派蒙恬將兵三十萬,北擊匈奴,將其驅逐出黃河以北,收復河套地區。為更好地應對匈奴的進犯,秦朝在秦、燕、趙戰國長城的基礎上,筑起從隴西到遼東延綿不絕的萬里長城。蒙恬本人率軍馳騁于北方十余年之久,以至于“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史記·秦始皇本紀》)。
盡管如此,秦人也只是西到隴西(今甘肅臨洮),北到河套,始終沒能越過黃河。秦國東北方有“東胡”,北方有匈奴,西方今河西走廊西端敦煌附近有烏孫(在以后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同漢朝有著密切的聯盟關系),中部和東部有強大的月氏,西南方向今青海有大量羌人部落。
以后雄霸北方草原的匈奴,此時已實現各部落聯合建國,但實力還比較弱。其首領是頭曼單于,在位時經歷了蒙恬北伐的大敗局,在其他強大勢力的夾逼中,更為艱難。頭曼單于本身并非雄主,無力亦無心改變這個局面,但太子冒頓遠非其父之輩可比。
頭曼單于立冒頓為太子后,與新寵閼氏(王妃)生下小兒子。匈奴人的單于不一定由嫡長子繼承,然太子已立,頭曼欲廢冒頓。頭曼先派冒頓去月氏為質子以求聯盟。冒頓剛到月氏,頭曼立即派兵攻打月氏。冒頓不甘心引頸就戮,偷得寶馬逃回匈奴。逃亡路上,或許他還曾手刃阻攔的月氏士兵。
游牧族群是馬上民族,因為生存環境惡劣,崇尚強大武力,頭曼單于見到冒頓活著歸來,吃驚之余亦起了欣賞之心,遂將一萬騎兵撥給冒頓指揮。冒頓劫后余生,對自身命運有了清楚的認識。盜馬逃亡只是他輝煌人生篇章的序曲,真正的奮斗才剛剛開始。
冒頓擁有一萬騎兵,第一件事就是著手將其訓練成一支絕對服從自己命令并有強大戰斗力的部隊。冒頓制造了一種響箭,在訓練部隊時下令說:“凡是我的響箭所射的目標,誰不跟著我全力去射擊它,就斬首?!泵邦D以響箭射獵鳥獸,有人不射響箭所射目標,冒頓就殺了他們。不久,冒頓以響箭射擊自己的愛馬,左右之人有不敢射擊的,冒頓立即殺了他們。過了些日子,冒頓又用響箭射擊自己心愛的妻子,左右之人有感到恐懼的,不敢射擊,冒頓又殺了他們。再過了些日子,冒頓和單于一同出去打獵,休息時用響箭射擊單于的馬,左右之人都跟著射。于是冒頓知道他左右的人已經訓練成功,都是可用之人。
又一次,冒頓跟隨父親頭曼單于打獵,用響箭射擊頭曼單于的頭,左右的人跟著把箭射向頭曼單于,頭曼單于當場身亡。之后,冒頓將后母、弟弟,以及不服從他的大臣全部殺死,自立為單于。
“東胡王”聽說冒頓殺父自立,欲趁新單于立足未穩,攫取利益。
“東胡王”派去使者:“我想要頭曼單于的千里馬?!?/p>
冒頓問群臣如何處理,群臣都說:“這是我們匈奴的寶馬,不能給他?!?/p>
冒頓卻大手一揮,將寶馬給了“東胡”:“怎么能因為愛惜一匹馬,就傷了鄰國之間的情誼呢?”在“東胡王”看來,這是冒頓懼怕“東胡”的信號。
不久,“東胡王”又派來使者:“我想要得到單于的一個閼氏。”
冒頓再問左右。群臣激憤:“‘東胡’無道,竟然索要閼氏,請單于攻打他們!”
冒頓再次選擇隱忍:“不能因為愛惜一個女子,就傷了鄰國的情誼啊!”
冒頓將美麗的閼氏贈給“東胡”。
看到冒頓連妻子都可以相送,“東胡王”更加驕縱。這一次,他打起了土地的主意,想要向西擴張。原來匈奴和“東胡”之間有屬于匈奴但無人居住的土地千余里,“東胡”派使者索要。
這一次,冒頓的臣子同意了:“這就是一片棄地,不如給他?!?/p>
冒頓大怒,說道:“土地是國家的根本,怎么能交給他人!”
冒頓果斷處決勸其將“棄地”送給“東胡”的大臣,親征“東胡”,下令國中部隊后到者立斬。千軍萬馬立即飛奔而出,目標就是輕視匈奴、麻痹大意的“東胡”。毫無防備的“東胡”被匈奴一舉消滅。
“東胡”殘部遠遁大興安嶺,棲息在鮮卑、烏桓兩座山中。后來,“東胡”這兩支殘部分別以山名命名部族,正是鮮卑人和烏桓人。其中鮮卑人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演變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初審:姚東霞、羅明鋼
復審:郭偉
終審:李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