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165cm,體重96kg。”在上海市兒童醫院內分泌中醫聯合(MDT)減肥門診的西醫診療區,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許麗雅為患者東東(化名)測量了身高、體重、腹圍、腰圍,并詳細詢問家長,孩子的飲食、行為習慣,體重變化等情況。
今年就讀初中的東東從小就長得壯,隨著年齡增長,體重也一路飆升。“之前覺得他胖、挺可愛,這兩年,體重一年比一年長得厲害。”東東的媽媽說,自己也在給孩子減肥,可沒什么效果。
“血壓之前有測量過嗎?現在測下來,血壓有160/96mmHg。”檢查完身高體重等,許麗雅為東東測量了血壓、聽了心跳。“平時有頭暈或者不舒服的情況嗎?”詢問中,東東說自己每次劇烈運動之后會比較喘,偶然會頭暈,出汗也比較厲害。
“脖子這里發黑多久了?”查體時,東東脖頸處的黑棘皮引起了許醫生的注意,她皺起眉,立即檢查其腹部有無紫紋。“黑棘皮、腹部紫紋,這些都是代謝紊亂的信號。目前檢查下來,他的代謝是有些紊亂的,這些和肥胖都是有關系的,需要做進一步檢查。”許麗雅根據東東的情況,開出了血糖檢測、胰島素抵抗檢測、脂肪肝及脂肪堆積檢查。
“判斷青少年兒童體重超標與否,我們通常不使用成人BMI標準(身體質量指數),而是參照兒童BMI曲線。”許麗雅指著診室墻上的《中國2-18歲青少年身高、體重標準差單位曲線圖》,說每個年齡階段的兒童都有專屬的BMI標準,超出合理范圍的才可以判斷為超重。在日常生活中,兒童超重很容易被忽視,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又白又胖是營養好、有福氣的表現,這其實是家長常見的認知誤區。
許麗雅坦言,兒童肥胖已成為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其危害遠超多數人的認知。生理層面,肥胖兒童常伴隨代謝異常,如胰島素抵抗、高血脂和高血壓,顯著增加青少年期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她說,“肥胖兒童中約40%存在脂肪肝,30%出現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這不僅影響生長發育,還會導致心肺功能下降。骨骼系統負擔加重易引發關節變形、扁平足等問題,同時性早熟風險較正常體重兒童高出3—5倍,可能影響終身身高。”心理層面上,肥胖兒童因體型遭受同伴歧視的概率達67%,易形成自卑、焦慮等心理障礙,社交能力與學習效率同步降低。
更嚴峻的是,兒童期肥胖約80%會延續至成年,使心血管疾病、癌癥等慢性病發病年齡提前10—15年。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兒童成年后醫療支出比正常人群高出30%,這不僅威脅個人健康,更將加重家庭和社會醫療負擔。
完成西醫診療,東東媽媽帶著他來到隔壁的中醫診療區問診。“我們在其他醫院也在做中醫減肥的調理,但是效果不是很明顯。”東東媽媽告訴接診的中醫科醫生崔慶科。經過脈診、查看舌苔、問診,崔醫生給出了建議,“你是肥胖中的脾虛濕盛型,中醫講脾主運化,包括運化水谷精微和運化水液體。中醫講胖人多痰、多濕,脾失健運,所以水濕不化,所以脂肪都粘在你身上不可能走,在平時生活中尤其注意改善飲食習慣,平時辣的、油膩的、甜的、冷的少吃,飲料換成白開水,要適當增加運動量,你能先做到這些嗎?”在得到東東肯定的回答后,崔醫生繼續說:“我們先堅持一個月,看看效果,我會給你開小藥丸,只要貼肚子上,就有一定的健脾運化水濕的功效,能夠協助減肥。”
上海市兒童醫院內分泌中醫聯合減肥門診以中西醫聯合診療模式,構建兒童單純性肥胖精準干預體系。門診由內分泌與中醫專家共同坐診,西醫以多學科協作模式應對代謝危機。中醫側重體質調理,采用穴位敷貼、針灸推拿等增強代謝,配合炒米茶等代茶飲,調理患者體質,控制體重反彈,形成“西醫急救疏浚,中醫整體調護、全程協同增效”的模式,致力重塑兒童健康生態。
原標題:《體重要從兒童管起!上海市兒童醫院肥胖門診開展中西醫聯合診療》
欄目編輯:顧瑩穎 文字編輯:趙菊玲
來源:作者:易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