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淮軍公所的百年戲樓內,晨光透過雕花木窗斜斜灑在青磚地面上。鏗鏘的鑼聲響起,一位華麗裝扮的小生踏著節奏登場,高亢激越的唱腔穿透古建筑的梁柱,臺下觀眾屏息凝神——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定老調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杜振忠的演出場景之一。這座見證過直隸戲曲百年興衰的古戲樓,與曹錕戲樓的舞臺、河北小學的“戲園”、雄安新區的鄉村舞臺……共同構成了他傳唱老調的多元舞臺。
“我要用良心去對得起觀眾。”在《中國商報》與小糊涂仙酒業集團聯合開展的 “探尋非遺之美” 系列報道中,杜振忠接受采訪時敞開心扉。質樸而堅定的話語背后,承載著他對保定老調藝術的深厚情懷與責任擔當。當年在板西村癡迷于戲臺上眼花繚亂武戲的懵懂男孩,到河北四大劇種之一的保定老調劇團的掌門人,半個世紀的風雨中,杜振忠始終堅守著這份初心,期待著有更多人和他一起將保定老調唱響中國大地。
舞臺上的杜振忠
接過父輩旗幟:血汗澆鑄深厚的藝術根基
杜振忠出生在武戲之鄉雄縣板家窩鄉(現米家務鄉)板西村,這里也是老調劇種的發祥地之一。聊起自己的家鄉,他十分自豪:“全國各地的戲班基本都有我們雄縣人。”濃厚的戲曲氛圍讓他從小耳濡目染,而父親對戲曲的喜愛也給了他進一步學習的動力。“我父親特別喜歡聽戲,我深受影響。”年幼的杜振忠經常和小伙伴在熱鬧的戲臺前,一待就是半天。
村子里有專門的老師教授戲曲的基本功,杜振忠白天到學校學習文化課,晚上就跟隨著名的武功教師趙庭臣學習。最初接觸老調,是在杜振忠考入保定地區戲曲學校并被輸送到保定地區老調劇團之后,他曾受著名武生張振榮的指導,在武戲的功夫上大踏步前進,同樣,他在唱功上多方拜師,認真學習老調的發音、吐字、行腔,系統的學習讓他的表演技藝更加爐火純青。
杜振忠(右一)年輕時的演出照片
1987年,杜振忠參加了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舉辦的河北省青年演員電視大獎賽,參賽劇目《周仁獻嫂》,他飾演周仁,榮獲了“十佳演員獎”,此獎為全省唯一的文武小生獎。1988 年,杜振忠32 歲時接過了保定老調劇團團長之職,一干就是 23 年。
泥濘中堅守:上下求索老調生存之路
老調的生存與推廣也曾面臨過舉步維艱的歲月。彼時作為劇團掌門人的杜振忠想盡辦法,一方面發揚保定老調這一地方傳統戲曲,另一方面也要為劇團演職人員謀出路。
“鑼鼓一響,黃金萬兩,演出不能停。”杜振忠當仁不讓成了劇團跑得最勤的“業務員”。“說白了就是臉皮要厚。”從每年的正月開始,杜振忠就要到河北各地聯系廟會戲曲演出,春季對戲曲演員來說,是最忙碌的季節。“一年最多的時候演出 800 多場,平均一天兩場多。”到夏季時,一方面杜振忠聯系外省地的演出事宜,有演出就去,沒有演出就在劇團研究新的劇目。
另外,杜振忠也與各地企業合作,拓展老調生存之路。保定的大小企業都成了他選擇的“聯姻對象”,有了企業的支持,劇團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時光。
在杜振忠任團長期間,他率劇團常年下基層為廣大觀眾演出,燕趙大地乃至偏遠村鎮都留下過他們的足跡。由他參演的五個劇目曾被載入《中國戲劇精品庫》,中央電視臺在 2008 年錄制了他和毛素欣合演的《盤夫》全劇在央視戲曲頻道播出,引起強烈反響。他還把每年演出節約下來的資金自排了本地地域文化的新創劇目,為老調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2008年,老調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杜振忠也成為省級非物質遺產傳承人。
傳承之路:將傳統旗幟傳到下一代手中
杜振忠常年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
退休之后的杜振忠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老調、會唱老調,他進社區、進農村、進校園,正如他的一位戲迷所說:“哪里有老調,哪里就有老杜;哪里有老杜,哪里就有老調。”
他積極為廣大老調戲迷們搭建平臺,四處奔走,把遍布民間的老調戲迷、票友們召集起來,深入了解他們的需求,并對他們進行輔導、培訓,使戲迷們的演唱水平大幅度提升,為傳承老調藝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老調養育了我,成就了我。現在退休了,迫切希望老調藝術后繼有人。活到老、學到老、教到老,無論有多難,我也一定要把老調這面旗幟傳到下一代人手中。”
面對現代娛樂沖擊,杜振忠選擇以創新守護傳統。在河北小學,他首創“戲曲韻律教育法”,用老調鑼鼓點替代上下課鈴聲,讓戲曲韻律浸潤校園日常。在徐水梁家營幼兒園,他讓4歲孩童體驗勒頭扮相,開創全國非遺進幼兒園先河。在雄安新區的農村學校,他帶著學生排練《直隸少年》,將紅色基因注入傳統程式。與高校合作開發VR戲曲課件,讓00后通過虛擬現實體驗甩袖功。多年來,他的足跡遍布30余所學校,培養了上千名“小傳承人”,真正實現“從一個人到一群人”的傳承跨越。
老調新聲:非遺守望者的時代答卷
老調不老,杜振忠振興老調的雄心也從來不會老。
在河北金融學院,他為留學生設計沉浸式體驗課,留學生們穿戴戲服、學習壓扇動作,沉浸于梆子聲的韻律中,甚至有人“癡迷到不愿脫裝,滿校園拍照”。而在華北電力大學的“老調新聲”實踐活動中,外國學生雖聽不懂唱詞,卻被演員的表演和音樂打動,感嘆“這是跨越語言的藝術魅力”。2023年,他更將課堂搬進肯德基餐廳,讓漢堡與老調聲奇妙共鳴,一位天津的觀眾直言:“旋律和舞臺設計讓我感受到歷史深度和地方特色”。
如今,杜振忠依然奔波在傳承一線。“有人問傳承非遺圖什么?”面對問題,杜振忠說:“你看那些孩子眼中的光,就是文化自信的火苗。”他用半生的堅守證明了非遺傳承不僅是技藝延續,更是民族精神的薪火相傳。
《中國商報》攜手小糊涂仙酒業集團聯合開展 “探尋非遺之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