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具體資料贅述在文中結尾
在2011年,13歲的黃藝博憑借一張帶著紅領巾的“官照”火遍全網,照片中的他胸有成竹,雙手插兜,把肩膀上的五道杠帶出“軍銜”的感覺,有著超脫同齡人的成熟感。
然而在很多網友深扒黃藝博的身份后,更是發現他是一個超凡脫俗的“天才”,三歲看《新聞聯播》,七歲讀《人民日報》,十三歲成為了中國少年隊武漢市總隊長,發表的上百篇文章連武漢市市長都贊不絕口。
豐富的學識,也很好解釋了他為什么舉手投足中如此成熟,然而十幾年過去了,黃藝博的現狀卻讓所有人唏噓,很多人更是感慨他就像是現實版的“傷仲永”......
“被設計”的天才
黃藝博出生在一個普通公務員家庭,在武漢這座熱鬧的城市長大,父母的工作和想法,無形中影響著他。
特別是他的父親,非常重視對他的教育,希望他以后能夠當官讓家族榮耀,當別的孩子還在玩耍、看動畫片的時候,黃藝博已經開始了解“大人世界”的規矩和說話方式了。
從三歲起,每天晚上七點他總會乖乖坐在電視機旁,陪著爸爸一起收看《新聞聯播》,小小的個頭和正經的新聞畫面,顯得別有一番趣味。
七歲的時候,他已經開始讀《人民日報》、《參考消息》這些報紙,努力搞懂里面那些難懂的政治詞匯和新聞事件。
其實他這樣做,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為自己特別喜歡,而是因為他的爸爸媽媽有意識地教他和引導他去接觸這些內容。
在這種環境中,黃藝博小小年紀就顯得比同齡人成熟很多,他對新聞和政治特別感興趣,還很喜歡寫作。
在上初中時,他就在各大日報發表了上百篇文章,內容包括對時事的評論和對社會的觀察,文章寫得很成熟,很有自己的看法,連當時的武漢市長都贊賞不已,也讓大家都叫他“小大人”。
然而“神童”光環的背后,卻藏著很多“不光彩”的事實,他的父親后來承認,他親手修改過黃藝博的文章,美化了他的寫作水平,過度包裝孩子的才能。
然而就是這種虛假的表象,為黃藝博之后的成長埋下了很大的隱患。
在2011年,被偶然抓拍的黃藝博一下子成了公眾人物,照片中他身著白襯衫,插著口袋,表情很嚴肅,左胳膊上是特別顯眼的“五道杠”少先隊標志。
經網友深挖,他年紀輕輕就當上了武漢市少先隊副隊長,還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年”,一下子成了焦點人物,大家都把他當成明星一樣追捧,這張照片也成了那個時代的一個特殊象征,迅速在網絡上爆火。
很多媒體都在報道他,網絡上也到處是贊揚他的聲音,黃藝博也被大家當成了一個了不起的“神童”,但很少有人真正關心他作為一個普通孩子,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他的心情也逐漸壓抑。
現實版“傷仲永”
因為名氣太大,再加上實際上能力與之不符,年少成名的黃藝博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在學校里,他和其他同學不一樣。他沒辦法像其他孩子一樣輕松快樂地玩耍,也不懂他們為什么喜歡動畫片和游戲,他總感覺和周圍的人不一樣,甚至被同學們瞧不起,他覺得自己與同學們有隔閡,無法真正融入他們的生活。
那張廣為流傳的照片里,黃藝博接受采訪時,旁邊同學翻了個白眼,這個白眼,或許是對人為“造神”的最好反擊。
各種社會活動和媒體采訪占據了黃藝博的學習時間,直接導致他的初中成績急劇下滑。
然而黃藝博的父母對這些糟糕的情況置若罔聞,他們深陷于兒子帶來的“成功”光環中,堅持著“當官才是正途”的想法,把所有反對的聲音都當成是別人的嫉妒和誤解,最終毀了孩子的前程。
媒體的過度宣傳和社會過高的期望,讓黃藝博的遭遇更加令人惋惜。他被描繪成一個完美小孩,好像天生就該懂政治,必須一直保持成熟的樣子。
這樣的做法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和童真,他沒有了自由玩耍和快樂學習的機會。
他就像一個被設置好的機器人,只能按照大人的想法行動,扮演著超出年齡的角色,原本應該擁有的快樂童年也隨之消失。
高考是黃藝博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轉折,曾經閃耀的他考試成績并不理想,連普通的二本院校都難以進入。
這和他小學時代的優異表現截然不同,如此大的落差讓父母和社會各界都深感意外,也難免有些失望,曾經的期望有多高,現在的失落就有多大,高考成績給黃藝博帶來的,遠不止是一次考試的失敗。
即便黃藝博通過自主招生進入了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但這與他年少時被譽為“天才少年”的經歷相比,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挫折。
與此同時輿論風向迅速轉變,之前的贊揚變成了嘲笑和質疑。
大學時期,黃藝博似乎還在努力擺脫“神童”光環帶來的影響,他仍然積極參與學生會事務,熱衷于各種社會活動,好像想要重現過去的榮光。
然而這種過分注重表面功夫的做法,并沒有真正幫助他實現自我突破和成長,反而本末倒置,讓他忽略了提升自身核心能力。
畢業后又因為專業知識不夠扎實,缺乏實際操作的經驗,他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只能做一些不需要專業技能的簡單工作,和他所學的專業毫不相關。
當初美好的職業規劃和遠大的理想,最終都沒有實現,就像肥皂泡一樣破滅了,也淪為了很多網友眼中現實版的“傷仲永”。
結語
黃藝博的父母急于求成,一心想讓孩子按照他們設定的方向發展,過早地為孩子的人生做了詳細安排,卻沒有真正關心孩子喜歡什么,適合什么。
這種做法就像是“拔苗助長”,硬要按照大人的標準去塑造孩子,結果反而讓孩子感到身心俱疲,非常難受。
教育的真諦在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制造完美偶像。,我們應該重視孩子的獨特之處,支持他們發現自己的愛好和天賦,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力,而不是把他們變成千篇一律的“復制品”。
信息來源:
1.新華網2016.06.21《把“五道杠少年”交給時間來評判》
2.讀特新聞客戶端2016.06.24《好一個“五道杠”少年!黃藝博想低調又想發揮實力》
3.環球網2015.09.23《五道杠少年捐2萬 從小就勤儉節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