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日本頻道
人民網東京4月25日電(許可)2025年初春時節,一個由中青年非遺工作者組成的訪問團從上海來到了位于日本石川縣的輪島市。這里是日本漆藝的重要基地,當地生產的輪島涂是日本的代表性漆器。2024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給當地的傳統工藝造成了巨大損失,也牽動著兩國文化交流者的心。
上海世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理事長陳學榮接受人民網采訪。人民網 蔣曉辰攝
輪島之行:中日傳統工藝交流的溫暖力量
剛剛結束了輪島之行的上海世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理事長陳學榮在東京接受了人民網采訪。這次活動是由笹川和平財團笹川日中友好基金與上海世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以下簡稱“世久基金會”)共同發起的“中日傳統工藝交流項目”的一環。回憶起項目的緣起,陳學榮表示,這是歷史、現實和未來多重“交集”的匯聚。以唐代鑒真、空海大師等文化使者為代表的中日文化交流歷史源遠流長,現在兩國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世久基金會也與笹川和平財團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未來將共同致力于中日傳統工藝的交流與傳承。“我們的項目就是‘講好中國非遺故事,走出去,請進來’這一理念的延伸。”
2019年項目啟動至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日本人間國寶·傳統工藝》一書,該書歷時三年,收錄了57位日本“人間國寶”的工藝精華。《京都工藝:尋訪20家傳統工藝品牌》《漆與傳統》等書也收錄了兩國重要的非遺技藝。此外,積極組織中日青年工匠的交流互訪,推動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中日傳統工藝交流項目”代表團訪問輪島。笹川和平財團供圖
談及輪島之行的目的,陳學榮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活動,回饋日本人民在疫情期間對中國的援助,同時學習日本在非遺保護方面的經驗,并為當地匠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考察期間,陳學榮一行親眼目睹了地震對當地傳統工藝產業造成的巨大沖擊。工匠們的工作室被毀,工具和作品散落一地,輪島漆藝的產業鏈被迫中斷。除了物質上的損失,“心靈深處的傷害是最大的”,陳學榮感慨道,“世代傳承的家園和技藝,頃刻間化為烏有,那種痛苦和恐懼是難以言喻的。”因此在他看來,此次輪島之行,不僅是一次訪問,更是一份心靈的慰藉。中國同行的到來,讓輪島的工匠們感受到了來自異國他鄉的溫暖和支持。陳學榮用白居易的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鼓勵日方匠人,讓輪島的工匠們深受感動。
“傳承”也是此次輪島之行的關鍵詞。在訪問團中,有兩位特殊的成員——范建軍和邱凡芝。他們曾在輪島漆藝技術研修所學習,如今已成為中國漆藝界的佼佼者。得知輪島受災,他們主動請纓,隨團考察慰問。陳學榮認為,這是師生情誼的延續,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生動寫照。
中日合作:共同守護傳統工藝的未來
陳學榮表示,此次輪島之行,是世久基金會與笹川和平財團合作的又一次重要實踐。在笹川和平財團的支持下,世久基金會帶領中國中青年非遺工作者與日本傳統工藝從業者建立了聯系,并向日方捐贈了一批來自中國的漆藝材料和工具支援災區復興,為未來的技術交流奠定了基礎。此外,雙方還計劃邀請輪島的年輕匠人到中國交流學習,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世久基金會向日方捐贈了一批來自中國的漆藝材料和工具支援災區復興。笹川和平財團供圖
突如其來的地震打亂了原本的安排,輪島交流項目被迫延期,今年才得以成行。盡管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但陳學榮認為此次考察讓大家認識到,非遺保護正是在災難和痛苦中覺醒的。只有經歷過災難,才能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非遺的珍貴,從而更加堅定地保護和傳承非遺。
他指出,此次輪島之行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從災難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學習日方傳統工藝從業者應對自然災害、恢復產業鏈的寶貴心得。
陳學榮對中日兩國在非遺保護領域的合作前景充滿信心。他認為,兩國工匠們都有著精益求精的精神,再加上雙方文化交流者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開創中日非遺合作的美好未來。“非遺是有溫度的”,陳學榮強調,這種溫度能夠溫暖人心,從而推動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
中日傳統工藝匠人熱切交流。笹川和平財團供圖
展望未來,中日傳統工藝交流項目將繼續組織中日青年工匠交流互訪,整理更多傳統工藝相關的資料集結成書,并計劃將正倉院所藏唐代文物以數字化等方式呈現給更多人。“我們深知,我們所做的一切只是星星之火。但我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點燃更多人對非遺保護的熱情,共同守護人類的文化瑰寶”,陳學榮說道。望著他堅定的目光,仿佛能看到那些曾經在歷史長河中穿梭的文化使者和匠人,他們的身影與今日的交流者重疊,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動著文化交流的巨輪向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