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又常常“不在”,思維的角度因人而異,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和角度也常常發生變化。“在”或者“不在”的狀態并不是我不在藝術發生的現場,而是我們通過的藝術的發生去了解更多關于自我與這個當下的契機。
2018年,邵長宗在上海美術學院訪學結束的個展上,寫下了這段話。那次個展名為《不在之間》(Not In Between)。
2025年,一百朵花Art的鏡像空間,邵長宗個展《之間》(In Between)啟幕,從渴望“抽離”到享受“沉浸”,邵長宗用8年時間完成了創作心態的蛻變,這段漫長旅程,更像是一個在時間和空間中不斷變化的運動中的蹤跡,為其后來的藝術敘事注入新的精神向度。
▲ 開幕式現場
作品讓存在者之存在顯現。
——海德格爾
展覽以藝術為媒介,在“之間”中構建自我與時間的對話。顯然,邵長宗試圖表達的,是對空間、時間的哲學思考,藝術的發生成為一個動態的、參與性的事件。
東方哲思的深邃與西方美學的張力在他的作品中結構出獨特的文化脈絡,二者既保持著各自的精神肌理,又在碰撞與調和中達成微妙的共生,最終煉化為多元而深邃的藝術形態,呈現在《之間》的場域。
▲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學術主持黃勝在展覽開幕式上致辭
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學術主持黃勝表示:
這些年我持續關注他的創作,其浪漫隨性的性情與積極的藝術實踐形成獨特張力。在追求成熟的創作歷程中,他始終以多元探索印證藝術的價值。
我的創作更偏向訴諸手感與直覺的即興表達,注重靈性雕塑中自然生長的美感;而他身處藝術的新時代語境,作品融合理性思辨與設計思維,將對審美、文化及生活的追求,深植于社會結構秩序的潛在影響中。
以《時間的輪回》為例,他通過傳統鑲器的高低錯落制造視覺變奏,又以簡練線條為觀者埋下秩序的線索,使存在于社會肌理中的“秩序與變化”,成為其藝術個性的獨特表達。
▲時間的輪回
雕塑是凝固的運動。
——賈科梅蒂
在穩固的幾何體中,暗含柏拉圖“理念世界”的完美性,構成無需經驗驗證的“永恒形式”。但附著于柱體之上的每一根線條都讓觀者在“是山”又“不是山”的猶疑變化中。
藝術家借此指向一種超越物理世界的穩固秩序,類似布朗庫西的《無盡之柱》,用重復且變化的幾何單元探討哲學層面的變易觀,形成對“時間永恒性”的視覺化追問。
幾何體的抽象性剝離了具體歷史語境,穩固性背后的變易隱喻引導觀者思考:或許時間的輪回,恰恰存在于“變”與“不變”的動態張力之中,如同六邊形的棱角與中心,在對稱與平衡中永無止境地對話。
▲時間的輪回
邵長宗擁有一種蘊含東方人文特質的強大精神內核,基于深厚的文化身份認同,他賦予東方情境以當代性表達。
在作品中,他對新觀念與新技術的運用恰到好處,將AI、3D技術、新材料等科技成果,巧妙融入傳統表現形式,這種古今交融的創作實踐,本身便是突破性的創新。
▲ 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策展人趙蘭濤在展覽開幕式上致辭
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策展人趙蘭濤在展覽前言中寫道:
邵長宗的藝術實踐,是一場跨越材質、技術與文化的多重對話。他以秩序性為經,以重復性為緯,編織出陶瓷藝術的理性圖譜;又以3D打印為刃,剖開傳統雕塑的固有形態。
邵長宗以瓷土為媒介,以雕塑為語言,在秩序與重復中構建美學哲思,在技術與觀念的碰撞中重塑了藝術的邊界。
▲ 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邵長宗在展覽開幕式上致辭
邵長宗認為,科技為生活賦予便捷、自如與自洽的可能,創作也是一樣,依托科技賦能,創作掙脫形式的桎梏,在技術與藝術的配合中找到更自由的表達。
▲ 故園
在《故園》的AI、3D技術的藝術實驗中,他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園林、假山、旗袍等元素,與前沿技術和創新材料相融合,為東方情境注入新的塑形可能。
如詩般的造型所承載的,正是東方人獨有的審美特質。
藝術家天真浪漫的情懷,成為貫穿作品的核心脈絡,不僅為創作指明方向,更成就了作品精神層面的高度。
▲ 展覽現場
在上海美術學院陳光輝教授的引導下,邵長宗涉獵了大量哲學著作,諸如德勒茲的《褶子》《重復與差異》及福柯的《知識考古學》等,這些文本為藝術家提供了一種在文學藝術之上的、對生活總結性的、更深刻的思考。
因此,邵長宗或許是某種意義上的哲人,以其突破常規的創作風格和多元媒介的藝術實踐,在作品中用空間形式演繹時間哲學,建立時間與雕塑的關系,在重復中創造差異,通過創作定義自身存在,不斷探索當代藝術的邊界。
▲ 重復與差異
差異而非對立,才是思想的真正運動。
——德勒茲
展覽集中呈現了他近年在陶瓷幾何體創作上的階段性探索成果,立足現實生活,以“重復與差異”為核心命題,既深植于中國文化語境,又承載藝術家獨特的個人哲學體系與多元實踐,
在同質化語境中捕捉個體的微妙差異。《不在之間》《時間的輪回》等系列作品,正是這一創作理念的直觀詮釋。
▲ 不在之間
重復不是相同事物的回歸,而是差異的展開。
——德勒茲
在《不在之間》的瓷面上,每一道線都是他親手鐫刻并敷繪青花料,試圖在機械性重復中捕捉細微的靈動感。歷時數日的重復性勞作,本身就是差異的生發場,乍看相似的線條,細察卻可見每一道筆觸都暗含獨一無二的氣韻流轉,在音符般的節奏中生長出不可復制的差異律動。
▲ 時間的通道
時間維度的雙重敘事
《時間的通道》它可以是高速路上的某個隧道,也可以是鎮窯的窯門,穿過其中,時間亦在流動,無知無覺中,藝術家通過作品讓時間存在并顯現,甚至有了重量。
當時間流逝,萬物都在消頹,作品上的柱子成為撐住生活日常的錨點,材料的自損性與侵蝕性,成為記錄時間痕跡不可動搖的精神坐標。
邵長宗在藝術上有著很多獨特的偏好,比如喜歡手繪、鐘情藍色、著迷傳統、熱衷趣味性的表達等。
▲ 手繪小稿
此次展覽還展出了他二十年間積累的部分手繪小稿,其中繪畫形式豐富多元,涵蓋水彩、凝膠版畫、手繪插畫等媒介,為其雕塑創作的深化提供了持續的靈感啟發。
在藝術中,創造于他而言是非常有意思的事,他樂于把鮮活的生命力和趣味性賦予自己的作品,如源自人體趣味性表達的《夢想家·之一》。
▲ 夢想家·之一
作為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的邵長宗還強調:“不要學我!”他并不希望學生復制自己,“你不能copy 我的想法,如果你 copy 我,你是失敗的。”
他負責教授知識技巧,但思考的方式、創作的模式學生是自由的,他也極為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鼓勵他們進行不同的實驗創作。
▲ 展覽現場
正如德勒茲在《重復與差異》中所說:
時間不是線性流動,而是由習慣、記憶與未來構成的非連續體。
邵長宗的藝術實踐,深受德勒茲的影響。他在日常生活的物質碎片中找尋時間的線索,用充滿“重復與差異”的作品對時間進行哲學闡釋,為當代藝術提供了新的時間敘事范本。
(來源:窯望藝術)
藝術家簡介
邵長宗,1981年生,山東青州人。江西省青年井岡學者,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雕塑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IAC)會員、中國文化產業促進會陶瓷文化委員會高級專家委員、美國(ISC)國際雕塑中心會員、中國雕塑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會員、江西省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理事,景德鎮市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景德鎮雕塑協會副會長、景德鎮市江南茶文化研究會創會會長、李可染畫院景德鎮研究院副院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