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美國網紅“甲亢哥”Speed的中國行,屬實是把人看笑了,只能說,“洋相還得是洋人出”啊。
“甲亢哥”Speed,一個完全不會說中國話的美國網紅,硬是憑著一臺手機,擊碎了西方媒體幾十年苦心經營的信息壁壘——舉著手機在中國的城市街頭狂拍六小時,全球5500萬人跟著他的鏡頭,重新認識了中國。
不再是西方媒體眼里那個污染、落后的中國,也不是某些電影里苦大仇深的中國,而是三次元現實里最真實的中國:被北京的豆汁嗆到翻白眼,被少林寺的師傅揍得嗷嗷直叫——真是“三棍打碎武術魂,師傅我是美國人”。
比這些游客視角體驗更真實的,則是已經滲透進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各種科技——時速350公里的高鐵上,直播信號完全不卡,無人機送來的KFC炸雞和剛出鍋時一樣滾燙,尤其是體驗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之后,“甲亢哥”立刻就覺得自己那輛25萬美元的蘭博基尼沒意思了。
在直播中,“甲亢哥”甚至對中國餐廳里的掃碼支付都感到新奇,更別提用掃碼的方式解鎖共享電動車了——在“甲亢哥”的直播間里,美國網友甚至吐槽道:
“我們的乞丐還在數硬幣,中國的乞丐怎么都用上二維碼了?”
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社會的科技含量,其實已經遠遠甩出世界平均水平一大截了。
以我們熟悉的支付環節來說,中國的移動支付滲透率已經突破了86%,早就是全球第一的水準。而在世界其他地方,絕大多數人還在使用傳統的紙幣交易——2024年,美國掃碼支付的滲透率只有40%左右。
甚至,部分來過中國的網友在懷疑:87%覆蓋率是不是太保守了,畢竟東方民族謙虛了幾千年。
不得不提的是,這種躍遷就發生在短短幾年里。速度之快,甚至可以用「中國一天美國一年」來概括。
中國人的生活,老外看不懂
年初“大對賬”的時候,我們就曾經說過:大量外國普通人涌入中國平臺,標志著一種更深度的“全球化”正在悄然發生——以前的全球化是資本、技術和商品主導的,但新的一輪全球化則更具有人情味、更人性化、更貼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科技的魅力,恰恰就是在這些平凡生活的瞬間里才體現得更淋漓盡致。
美國網友受不了美國的高物價,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掃貨,來的時候兩手空空,回去的時候恨不得一個人帶五個塞滿的行李箱。
有人專門飛到北京買了十件羽絨服,結果一算賬,發現省下來的錢還夠一家老小跑上海迪士尼再玩幾天。
結果他們不僅通過電視機、無人機感受到了中國制造的“物美價廉”,還通過“免簽、退稅、支付寶”來華三寶來感受到了中國的神奇。
前段時間,不少外國駐華大使專門組團跑到成都和杭州體驗中國城市的科技發展,結果一個個本來應該算是見多識廣的外交官們都驚了。
當大使們在西子湖畔游覽的時候,只需要拿出手機碰一下隨處可見的NFC貼片,不僅可以直接在餐廳召喚出菜單頁面,還可以隨手解鎖一輛自行車,更能夠自動跳轉到AI頁面,體驗AI導游的介紹、和AI導游互動。
只能說,千萬別讓中國人掌握了某個技術,一旦掌握,我們是真的可以把它玩兒出花的——NFC在外國,很多時候也就是個普普通通的支付手段;跑到中國,卻成了似乎可以調動一切的鑰匙令牌,碰一下就直達服務。
“你們中國人太壞了,怎么偷偷進化不帶我???”
有了掃,為什么還要碰
看到這里,很多人可能有個問題:你說的這些功能雖然炫酷,但是其實掃碼也可以搞定呀,為什么還要額外弄個什么NFC呢?
嘿嘿,這其實就問對地方了——“掃碼”這個動作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很方便,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總有那么一些場景,其實不太適合掃碼。
畢竟,掃碼的本質其實是用攝像頭去讀取特定圖片里的信息——但現實生活里,影響攝像頭工作的變量可就太多了。
舉個例子,很多人手機上都會貼一層防偷窺的膜,從側面看就是一片黑色,只有從正面看才能看清屏幕。從隱私保護上說,這算是做到位了;但是從掃碼的角度上說,這可就麻煩了——因為你既然能防別人肉眼窺屏,那同時也防了攝像頭窺屏。
有人就表示:自己坐公交的時候沒法隔著防窺膜掃碼,只得在全車人的注視下撕掉防窺膜才能完成。
不趕時間的時候,大可以提前慢條斯理地完成這一通操作。但如果趕時間,尤其是在那種人特別多的時候,這就很尷尬了。
另外,如果面前有一堆二維碼,那掃碼也會很麻煩——特別是在點餐的時候,一張桌子上不僅有點餐的二維碼,還有店家的廣告碼或者某些平臺的推廣碼,點進去不是勸你下載app就是要你填資料、領什么紅包。
我一個整天抱著手機的人偶爾都會掃錯碼,更別提手機本就用得不太熟練的老人了。
這么一對比,“碰一下”的含金量就出來了,“碰”這個動作是人的本能,以前小時候電視機壞了,大家下意識的反應就是上去拍幾下——掃碼時候還要糾結一下“你掃我還是我掃你”,“碰一下”模式就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
身處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但凡能夠讓我操作少一步的,我都舉雙手贊成。
萬物皆可“碰一下”
是的,敏銳的人已經發現碰一下已經不僅僅是支付了,越來越多的場景都能碰。從宏觀的角度來說,中國的移動支付技術已經不只是簡單的付款工具,它通過十幾年的漸進式發展演變成為中國式微創新。
“掃碼”這件事兒,讓中國人完成了數字生活的啟蒙,但“碰一下”這個操作,讓中國人填補了之前數字生活里那些還不太完美的空白,完善了整個體系。
現在“碰一下”基本已經進入了爬坡走量的階段——全國600多個城市里,有400個都有布局;5000多個品牌的門店,也都納入了“碰一下”的合作范圍,總計超過一千萬個商家支持“碰一下”——不管是點餐、門禁、解鎖共享單車還是酒店入房,“碰一下”提供了數百種場景下的快速解決方案。
更重要的是,這一次的“碰一下”和當年的二維碼一樣,不單純是支付手段,更是一個個入口——一個在極短的時間里用戶數就突破一億的超級入口。
根據人民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程華的說法,我們可以比較一下“碰一下”和其他方式的“漲粉速度”——同樣是從零開始,掃碼用戶突破一億用了兩年半,刷臉用了一年零三個月,而“碰一下”只用了321天——“從普及速度和覆蓋深度來看”,“碰一下”已經被市場驗證是一種成功的新支付方式。
這反映出來一個什么趨勢呢?
這表明:隨著掃碼支付對中國社會完成了第一輪移動支付的啟蒙,后續的刷臉、碰一下等新技術,都在越來越快地被大家認可,接受程度沒有問題,為后續各種新功能、新場景的開發做了可行性論證。
最基本的,去餐廳點菜的時候,以前總是靠掃碼來打開菜單。雖然也挺方便,但有時候一不小心,就給掃到某些廣告的頁面上了。但當餐桌上貼了NFC線圈,就再也不會有這種問題了——手機一碰就能直達點菜的界面。
類似的還有使用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的場景——有時候,二維碼的污損會導致掃碼失敗,但內置的NFC線圈卻從不會讓你失望,不僅很難被破壞,速度也比掃碼更快捷。
高級點的就是:在醫院,以前需要操作半天才能打開的醫保碼,現在用“碰一下”,直接就能識別到你的醫保賬戶。
“餓了么”平臺的外賣小哥,以前進出小區、寫字樓的時候總要和保安師傅溝通半天。但現在,當外賣送到門禁處的時候,碰一下之后后臺自動核對外賣單子是否在本小區,確認無誤之后直接進小區,不廢話無摩擦的社會就挺好。
當然,很多人會覺得這樣做不太安全,萬一手機被偷了,別人豈不是想怎么刷就怎么刷?
其實大可以不必擔心,和西方國家的那種靠銀行卡的NFC不同,“碰一下”雖然樣子很像,但本質上和掃碼沒有太大的區別——傳統的NFC支付,在線圈靠近的瞬間就會傳遞銀行卡信息。反觀“碰一下”,在線圈接近的時候,僅僅起到一個“握手”的作用,真正的支付信息像以前掃碼一樣,通過互聯網完成。如果不解鎖手機,NFC功能甚至都不起作用。當然支付寶還是推出了「敢碰敢賠」,被盜即賠。
入口有多重要?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那就是:當“碰一下”成為了新入口,那就相當于支付寶又多了一個杠桿。
入口的意義,不管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在iPhone問世之前,在那個沒有發達移動互聯網的時代,社會中絕大多數消費者的商業行為,還是需要面對面操作的。
但當iPhone面世之后,人們立刻就獲得了一個嶄新的“入口”。
在這個“入口”上,長出了各種各樣的app、各種各樣的平臺,社交app、游戲、視頻app、外賣app、打車app......等等等等。
iPhone之所以有萬億市值,就是因為在西方社會,它是那個給所有人發“鑰匙”、發“門禁卡”的公司——沒有它,人們就沒辦法進入數字世界。
但扎心的事實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入口”的定義權都掌握在外國廠商手中,中國人只負責制造——這就像是你家大門的門鎖和鑰匙雖然是你自己做的,但設計方案是別人的。不僅如此,鎖芯的結構什么的也都要聽別人的安排。
直到華為、小米這些中國手機企業崛起,我們才有了自己的鑰匙和自己的鎖。
而支付寶的“碰一下”,則好像是給咱們自己的門鎖添加了更快捷的“開鎖功能”——我們的“入口”不僅僅是自主可控,還比外國的“入口”體驗更絲滑、更優秀。
如果沒有咱們自己的鎖和鑰匙,那我們也就沒辦法享受到那些更絲滑的功能——閉源的iPhone至今都沒有完全放開NFC,iPhone的用戶到現在還不能像安卓、鴻蒙用戶一樣隨意把手機當成門禁卡、工牌、車鑰匙來用。
這背后藏著的,其實就是中國完備的產業鏈:拆開商戶的“碰一下”設備看看就知道了,里面的NFC芯片,來自于復旦微電,最新一代和支付寶聯合研發的芯片,從零下40度到零上85度都能穩定工作,且兼容市面上所有的智能機;支持掃碼功能的攝像頭,來自奧比中光;屏幕是TCL的產品,外殼來自于曾經給蘋果做玻璃的藍思科技。
整條產業鏈,都在咱們自己的院子里。
更重要的,則是中國人對于新技術的接受程度——以前看《意林》《讀者》老是覺得外國人思想開放,現在看來,論“思想開放”還得是咱們自己。
支付寶的“碰一下”從出現到遍地開花,僅僅就用了321天左右。
螞蟻集團首席執行官韓歆毅表示,“支付寶碰一下”從支付起步,正成為面向未來的用戶服務新入口和商家數字化經營的新入口。未來,支付寶將加速技術和產品創新,開拓更多場景應用,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同時,再加碼百億資源用于“碰一下”生態,助力生態伙伴生意增長,促進服務業消費提振。
每當一個新的“入口”出來,聰明勤勞的中國人就會一擁而上,用最快的時間讓這個“入口”上長出各種各樣的神奇應用。前些年火熱的互聯網+可不是白干的,啥場景都能給你嫁接到新入口。
“甲亢哥”的中國行不是他的第一次海外直播,但卻是最成功、體驗最好的一次——因為中國社會的安全、穩定、繁華,尤其是開放的心態,確實是獨一檔的存在。
餐飲行業的店家,用開放的心態擁抱“碰一下”,因為他們知道,這樣會讓消費者有更流暢的用餐體驗。
醫院、藥房和醫保管理部門,也用開放的心態歡迎“碰一下”,因為他們知道這會讓患者就醫、買藥的體驗變得更好,再不用像以前那樣手忙腳亂了。
小區物業,也對“碰一下”表示歡迎,因為他們知道這兼顧了業主的安全和方便。
不得不說,這種“有了新事物,大家一起干”的感覺,真好。
在當下這個時代大背景下,我對中國產業經濟的未來充滿信心:我們的產業鏈不僅完整,還有著極強的靈活性,我們的消費者和商家不僅開放,還如此具有創新能力和包容性,這些優勢,最終會轉化為中國消費市場的巨大韌性,從而增強我們應對挑戰的底氣。
我相信,如果過上半年甲亢哥再來中國,他會發現這個國度再次先進到陌生。
····· End ·····
星海情報局 系統研究
中國制造與國產替代
專注中國產業崛起故事
▲關注產業資訊,破解科技密碼
追趕先進技術風口,看中國制造的星辰大海
入駐媒體平臺
36Kr/ 觀察者網風聞社區/ 網易
虎嗅/ 雪球/ 騰訊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