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朱雯,通訊員殷燕楠、董真4月25日報道:在第三十個“世界讀書日”之際,上海理工大學舉辦“墨韻潤心 書香致遠”系列活動,讓經典藝術走出鏡框、走出書本,走進青年學子的生活現場與精神世界,以傳統文化為校園文化建設注入新內涵。
作為世界讀書日系列主題活動的重要一環,4月21日上午,“墨韻逸趣”國畫展開幕式在滬江美術館舉行。
活動現場,復旦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左煥琛分享了自己退休后習畫的經歷,在導覽環節,她駐足于一組特殊的斗方畫作品前輕聲講述:“這些畫是我手術前完成的,當時想著要把對生命的感悟留在紙上。”
開幕式后,“扇上生花?筆墨傳情”互動體驗將藝術從展墻延伸到掌心。上海文史館館員、著名書畫家張國恩先生示范石鼓文中“樂”“魚”二字的寫法,筆鋒婉轉間,三千年前的文字韻律躍然扇面。他還將一副用石鼓文創作的楹聯贈送給學校。
4月23日下午,“書畫山河·世紀講書人暨美談讀書活動”在滬江美術館二樓掀起思想漣漪。上海書畫出版社《輕松趣味聊中國畫》一書的責任編輯黃坤峰以中國畫為引,拋開學術教條,從《清明上河圖》里的“四個和尚”講到《重屏會棋圖》里隱藏的棋局,再到《玩骷髏的骷髏》中的謎團,笑稱:“看懂中國畫,要先學會‘猜謎’—— 畫家把心事藏在筆墨里。”
“學機械的為什么要懂國畫?”在師生共談環節中,一位同學拋出疑問,活動主持人、上理美談社負責人李鑫老師接過提問:“真正的‘工科精神’,是用理性解構世界,更要用感性重構美好。”他鼓勵學生拒絕“工科”標簽,要以“純真之眼”去理解藝術:“就像左煥琛教授手術前仍在創作,文化傳承需要的不是‘任務感’,而是刻進骨子里的熱愛。”
據悉,在世界讀書日前后,上海理工大學還舉辦了戶外閱讀分享會、閱讀馬拉松、讀書實踐工作坊、海派文化傳承主題美談講座等精彩活動,為師生們打造出立體多元的閱讀生態,讓更多青年在筆墨書香中找到文化根脈,讓經典閱讀在時代浪潮中綻放新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