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聚光燈照亮舞臺,七張桌子、七把椅子構成極簡美學空間,以寫意風格將觀眾帶入隱蔽戰線的無聲戰場。4月24日晚,音樂劇《速記員》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小劇場上演。這部講述紅色女情報員沈安娜傳奇人生的作品,背后是編劇、作詞、作曲張然和整個團隊長達四年的創作跋涉。對張然來說,音樂劇《速記員》不是一項創作任務,“而是一股抑制不住的創作沖動。”四年來,這部劇經過不斷打磨推廣被帶到了更廣闊的舞臺上,張然由衷感慨,“這4年不僅對劇目是一個打磨升級的過程,于我自己也是一種人生蛻變。能讓更多的觀眾看到這部劇,特別欣慰。”
四年雕琢 將“平淡”的潛伏生涯轉化為戲劇張力
“沈奶奶的故事像一粒種子,在我心里埋了十幾年。”2005年從北京大學城市規劃專業轉行音樂劇的張然,早在大學時期就被沈安娜“每分鐘兩百字速記”的傳奇技能與“潛伏十四年未被識破”的隱秘人生所震撼。但有別于諜戰劇慣常的大起大落和生離死別,沈安娜的潛伏生涯看上去比較順利,“她沒有被捕過,也沒有被嚴刑拷打過。從戲劇創作的角度來講,好像戲劇沖突不鮮明,寫起來難度很大。”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準備,張然直到2021年才提筆開始創作。
如何將看似“平淡”的潛伏生涯轉化為戲劇張力?張然選擇向人物內心深處開掘。他發現沈安娜看似平靜的表面下,是內心深處劇烈的掙扎。張然將沈安娜隱秘的痛楚被轉化為舞臺上的藝術表達,同時增加了戰友們對她的幫助這個情節線,“情報人員都是單線聯系,但他們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從這個角度把這部劇進行了豐富。”
2021年,音樂劇《速記員》的工作坊版本在北京首次上演。2022年,該劇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以大劇場的演出形式正式上演。經過四年的打磨,全新版本的音樂劇《速記員》終于正式和京城觀眾見面。
為了讓音樂更加豐富,張然不僅運用了流行、爵士、搖滾等音樂劇里常見的音樂類型,還加入了藝術歌曲,勾勒出沈安娜生動、堅定的形象。導演謝昱緹在劇中“七人七桌”的極簡舞臺暗藏巧思,除了主角沈安娜外,其他角色都是多功能人,通過肢體與投影的虛實交織,構建出兼具歷史厚重感與現代審美意趣的紅色敘事空間。
主旋律創作的破圈之道 用真誠的藝術語言叩擊人心
作為中國音樂劇領域“非科班出身”的創作者,張然的履歷堪稱傳奇:在北京大學就讀期間創作的《一流大學從澡堂抓起》被孟京輝、田沁鑫等戲劇導演賞識,先后與田沁鑫導演合作了《白頭葉猴》《電影之歌2010》,與孟京輝導演合作了《空中花園謀殺案》《初戀》等音樂劇作品。此后順理成章地搞起了音樂劇的創作。但《速記員》的創作讓他首次嘗到“煎熬”的滋味。
“毫不夸張地說,我以前一直生活在蜜罐里。”張然坦言,從城市規劃專業轉行音樂劇,他始終保持著純粹的快樂,“我一直就覺得好開心、好享受,因為創作音樂對我來說是一個無比快樂的事情,直到《速記員》,我那么拼命想要創作一部作品,卻沒有機會被人看到,需要不斷去推廣它,一路遇到的很多都是創作之外的困難,痛苦就隨之而來。”
轉機始于對沈安娜精神內核的重新解構。“她十四年只做一件事,卻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張然在沈安娜身上看到高壓下的樂觀和堅韌,這種精神深深影響了張然,“以前的我比較自我,情緒容易激動,現在的我學會了冷靜沉著。”張然笑言,四年的創作歷程讓他從情緒起伏比較大的“藝術工作者”成長為了“冷靜的造夢者”。當看到天橋藝術中心的門票一張張售出,看到越來越多的觀眾認可《速記員》的音樂,并自發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觀看感受,張然在振奮的同時也懂得了,“紅色題材的破圈之道,在于用真誠的藝術語言叩擊人心。”
今年《速記員》巡演的口號是“堅持住,莫彷徨,黑暗盡頭有光亮”。在張然看來,這不僅是對隱蔽戰線英雄的致敬,更是對所有藝術創作者的箴言。“希望我們的努力能被更多的觀眾看到。”
該劇將在天橋藝術中心上演至4月27日。
劇照提供/張然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田婉婷
編輯/劉忠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