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櫻桃正紅。在沂蒙山北麓的濰坊市臨朐縣,一顆顆圓潤飽滿、紅艷欲滴的大櫻桃掛滿枝頭,不僅承載著果農的豐收喜悅,更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產業發展軌跡。
40年,一枚小紅果,搖身一變發展成為種植總面積15萬畝、產業總產值超35億元的富民產業。
40年間,從幾個村的零星種植,聚集到幾個鎮集體乘勢,逐漸形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優勢產業集群。
全國最大的設施櫻桃栽培基地,“大櫻桃標準化示范基地”“中國優質大櫻桃之都”“中國大棚櫻桃第一縣”,一項項“含金量”十足的美譽,便是對臨朐的強有力認可。
萬畝櫻桃是如何紅透“這片天”的?
“天然優勢+精細管理” 養成優勢富民產業
“遙看枝頭瑪瑙紅,近卻櫻桃壓枝弓。”
近日,隨著氣溫回升,臨朐縣5萬畝大棚櫻桃迎來豐收季。走進臨朐山旺鎮和莊村的櫻桃大棚,“今年是一個豐產年,櫻桃個頭大、產量高。”櫻桃種植戶王福端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滿樹的櫻桃宛如一顆顆紅彤彤的寶石,掛在枝頭,煞是好看。
“現在熟的是正常提溫第一批暖棚,市場早上4點能滿場了。”王福端介紹,“沙土地種出的櫻桃口感獨特,上午就能售罄。”
“家家種櫻桃,村村建大棚”是坐擁3萬畝大櫻桃的山旺鎮深耕40年結出的“累累碩果”。
“臨朐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日照、降雨量、土壤類型和酸堿度等自然條件,成就出天然綠色農產品的理想產地。”臨朐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魏淑娟介紹,“得益于此,臨朐大櫻桃在感官品相和內在品質上均屬俱佳,具有上市早、個大、色艷、味鮮等特點。”
俗話說,櫻桃好吃樹難栽。從開花到結果,再到果實成熟,櫻桃樹的管理每一步都馬虎不得。
走進城關街道衡里爐村大櫻桃示范基地,基地里的大棚宛如一個個“綠色寶藏”,藏著“四季如春”的秘密。掀開厚重的保溫簾,濕潤空氣中立刻彌漫著清甜的果香。棚內大櫻桃樹有序排列,在智能環境控制系統營造的“小氣候”里舒展著枝條。據悉,大棚內采用矮化密植、智能補光等先進技術,畝均效益超10萬元。
“臨朐縣40年的生產實踐,總結的高架塑料大棚甜櫻桃優質栽培十項關鍵技術,提高了大櫻桃抵御霜凍害、遇雨裂果等自然災害能力,有力提升了櫻桃品質和產量。”衡里爐村村黨支部書記曾慶全介紹道,言語間自豪感滿滿。
近年來,為有力提升櫻桃品質和產量,臨朐縣積極推廣“棚體高大化、管控智能化”模式,配備物聯網溫濕度調控系統和數字化水肥一體化技術,實現大棚精準化管理。2024年,臨朐牽頭制定省級設施櫻桃技術標準,引領行業規范化發展。
在臨朐,現已有6個鎮、118個村發展為全域櫻桃產業特色鎮、村。其中,山旺鎮和城關街道衡里爐村被評為國家“一村一品”示范鎮、村。
“展銷+直播” 吸引流量“光臨”
突破“種植關”,紅果變“金”果便是“頭號問題”。
2025年“山東農技杯”櫻桃大賽暨濰坊臨朐大櫻桃基地直采行活動,于4月25日—27日在濰坊市臨朐縣舉辦。臨朐5萬畝大棚櫻桃“粒粒玉珠滿樹梢”,迎接各地游客前來采摘、品嘗。
——以賽提質,本屆大賽立足品質高度,構建“科技檢測+人文品鑒”雙維評價體系,選出最佳優品,為櫻桃產業發展樹立品質坐標軸。同時,組織獲獎優品在臨朐國際會展中心廣場巡展,打造沉浸式品鑒空間,既增強消費認知度,又為種植戶搭建“可觸摸”的品質提升樣板,形成“標桿引領—技術共享”的產業升級閉環。
——以展促銷,在臨朐國際會展中心搭建“我為企業組主場、我為企業找訂單”農品促消費平臺,首次系統整合大櫻桃設施設備、苗木、農資等品類供應商,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產業全景圖。
近年來,臨朐以節彰文、以節促游、以節興業、以節聚商,積極做好“節會+”文章,采取市場化、社會化辦展模式,打響首“朐”一指中國大棚櫻桃第一縣品牌……
做好線下端的同時,臨朐也將“櫻”特色端上“網絡餐桌”。
一部裝在黑色支架上的手機,一盞散發著柔和光芒的圓形補光燈……當它們同時出現在田間地頭、果蔬大棚時,便把農民變成“新農人”、手機變成“新農具”、直播變成“新農活”、流量變成“新農資”。
走進山旺鎮大櫻桃交易市場,穿梭在櫻桃攤位間,鏡頭前的山旺鎮和莊村的王瑞香格外引人注目。
“家人們,歡迎進直播間,我是山東濰坊臨朐縣山旺鎮櫻桃種植戶,現在的品種是美早,美早又脆又甜,是櫻桃里最好吃的。”只見她時而笑臉盈盈的對著鏡頭滔滔不絕地講著櫻桃的品種和口感,時而將手機鏡頭對準籃筐展示紅彤彤的大櫻桃。
“剛開始直播,對著手機不知道說什么,腦子里一片混亂。”但堅持了一段時間后,她發現直播的引流效果“相當不錯”。“省去了中間商的環節,也擴大了消費者的群體,銷售額直線上升。”
越來越多的村民主播踏上了“流量入口”,盡享“春日的甜美”。一個個帶著鄉土氣息的直播間散作滿天星,將臨朐的鄉村風光和特色產品展示給全國網友。
現如今,臨朐建成櫻桃交易市場6處,每年銷售高峰日交易量800噸左右;建成縣級物流倉儲中心1處、電商服務站點270個,與京東、盒馬鮮生等平臺建立緊密供銷關系。
“科技范兒”加身 賦能產業創“新”路
一顆顆紅櫻桃掛滿枝頭,點亮果農的希望。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櫻桃是一種季節性水果,集中在春末夏初,為做足特色櫻桃產業文章,臨朐的創新實踐踏出一條別開生面的路。
“我們每年9月底通過蓋棉被避光和運用現代制冷降溫技術,提前讓棚里的櫻桃樹體休眠。通過覆蓋三層薄膜和現代升溫技術,進一步讓樹體破眠,讓櫻桃的生長周期提前,快速進入生長期、采摘期,趕上春節及正月的市場。”王福瑞介紹,“我們在這的一個大棚里,能產2000多斤左右,一斤能賣160多塊錢。”
鄉村振興不是推倒重來,而是讓傳統優勢在科技加持下完成“基因重組”,在產業鏈上創造更高附加值,通過精準調控溫度、濕度、光照,讓原本季節性極強的櫻桃跨越時空界限,從頭一年的臘月到來年的四、五月份,保證“櫻”有盡有,既填補了市場空檔期,更讓土地產出效率倍增,讓櫻桃成為鄉村振興的“常青樹”。(張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