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李鳴)約1.25億—0.9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是地球歷史上火山活動頻發、氣候劇烈變化的時期,大規模火山噴發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引發溫室效應與海洋缺氧事件,顯著影響了全球碳循環和有機質的保存。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盛青怡、博士許藝煒通過研究西藏白堊紀的一類有孔蟲——圓笠蟲,發現非常規正交晶系石墨,其形成可能與白堊紀中期火山活動引發的高溫高壓環境有關。
該研究聚焦西藏拉薩地塊白堊紀地層中的有孔蟲化石,旨在揭示其礦物組成和碳質殘留的演化特征,為追溯該時期地質事件提供了新證據。
有孔蟲作為從埃迪卡拉晚期延續至今的原生生物,其化石記錄了地質演化和環境變遷的關鍵信息。然而,有機成分在埋藏和成巖過程中易受高溫高壓等極端條件影響,導致結構降解或相變,傳統分析手段難以精準識別其殘余物。
科研人員通過對有孔蟲化石開展地質-納米科學交叉研究,嘗試多種實驗技術手段在有孔蟲化石中首次發現了非常規正交相石墨。該地質類研究成果首次發表在納米科學專業期刊《Nano Research》上。
該發現不僅為白堊紀地質事件提供了直接礦物學證據,也為新型碳材料的多晶型合成研究開辟了潛在路徑。
有孔蟲是時間和物質的承載者,一直以來都是古氣候研究的重要材料,研究長期集中在同位素方面,可惜應用到古生代和中生代樣品常有局限。該研究嘗試另辟蹊徑,采用新技術和理論研究礦物和晶體結構,通過可精確判斷時代的有孔蟲內的礦物判斷火山活動。
此外,該研究方法后續可更多地應用到大火成巖省的研究中,為重建古氣候發揮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