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Armatron 機械臂曾是無數人童年最棒的玩具,它被描述為 “一款類似機器人的手臂,能助力小發明家們開展科學及實驗室實驗”。
它名副其實,完全擔得起包裝盒上的宣傳。你可以旋轉手臂,讓它繞著底座旋轉,上下傾斜,在“肘關節”處彎曲,旋轉“腕關節”,并以優雅的和弦動作打開和閉合亮橙色的鉸接式手臂,所有這些操作都只需使用可旋轉的雙操縱桿即可完成。
玩過這個玩具的人,肯定也記得它發出的聲音。把電源按鈕滑到 “開” 的位置,就能聽到塑料齒輪持續轉動和旋轉的嗡嗡聲。要是操作超出它的極限,它還會卡頓,并發出刺耳的“咔噠…… 咔噠”聲以示“抗議”。
發現 Armatron 既好玩又特別的可不只有孩子。1982 年 11/12 月刊的《機器人時代》雜志在封面介紹這款售價 31.95 美元(約合今天的 96 美元)的玩具時提到,它具備“通常只有在昂貴得多的實驗機械臂上才有的功能”。
(來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幾年前,我找到了自己的 Armatron。此時,我驚訝地發現,除了裝著兩節 D 型電池、一個開關和一個微型三伏直流電機的隔間外,這款玩具沒有任何電子元件,完全是純機械構造。后來,我在網上找到了 Armatron 的專利圖紙,發現它的變速箱原理圖非常復雜。
為了了解玩具背后的故事,我聯系了制造商 Tomy(如今叫 Takara Tomy),該公司已在日本營業 100 多年,并幫我聯系上了住在東京的 69 歲工程師、玩具設計師 Hiroyuki Watanabe。他在 Tomy 工作的 49 年里,設計制造了許多 80 年代經典的手持電子玩具,像 Blip、Digital Diamond、Digital Derby 和 Missile Strike。Watanabe 名下有 44 項專利,參與推動了 50 到 60 種產品上市。
設計機械臂背后的人
“我沒接受過專業的工程學習,而是就讀于日本的技術高中,在那里接受技術工程師培訓,學習電氣專業。”Watanabe 告訴我。
因為喜歡推土機,畢業后,他先去了小松制造公司工作。并在 1974 年跳槽進入日本排名第一的玩具公司 Tomy。
Armatron 的靈感源于 Watanabe 的老板某天拿給他的一份剪報。“上面有張機械臂的圖片,機械臂用三根手指夾著雞蛋。當時我們就覺得,‘這就是未來的趨勢,咱們也做一個吧’。”
作為一個小團隊的負責人,Watanabe 中途短暫投身于另一個項目。等他回到機械臂項目時,團隊已經做出了原型。但這個原型和最終版的 Armatron 大相徑庭。“抓手是從主體側面伸出來的,只能轉動大約 90 度。控制面板有六個操控位置,要用六個開關切換。我個人不太喜歡這樣的設計。”Watanabe 說。于是,他又重新投入設計工作。
(來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設計突破源自他業余玩的無線電遙控直升機,其操縱桿可以用兩只手完成四個動作。“但我就想,如果把這個部分扭轉一下,說不定就能控制六個動作了。我一直想設計出能 360 度旋轉的系統,所以就琢磨怎么實現。”
1981 年 Armatron 剛推出時,不少機器人工程師就聯系了 Watanabe。“找我的不是玩具店的人,而是大學實驗室、工廠,還有制造工業機器人公司的研究人員。和他們交流特別受啟發,我們經常一起探討。”
玩具機械臂帶來的深遠影響
Armatron 那大膽獨特的外觀與功能,給許多有朝一日想從事機器人事業的年輕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機械設計工程師 Adam Borrell 便是其中之一,他已在波士頓動力公司深耕機器人制造 15 年,參與制造了 YouTube 上頗有名氣的 Atlas、還有身形如狗的四足機器人 Spot。
Borrell 在紐約市長大,家附近就有一家 Radio Shack。“每次去地鐵站,都得路過 Radio Shack。我總會停下來擺弄 Armatron,設置計時器,玩各種挑戰。我知道它只是個玩具,但在我眼里,它就是個貨真價實的機器人。”Armatron 不僅是吸引他走進 Radio Shack 的 “誘餌”,更點燃了他對工程學的熱愛。“我會攢下零花錢,用這些錢在 Radio Shack 買烙鐵和焊料。”
在攻讀工程學研究生期間,Borrell 與這個童年玩具迎來了一次意義非凡的重逢。“當時,辦公室有個同事在桌上放了個壞掉的 Armatron,我們一起把它拆開,我第一次看到了它內部的構造:精妙絕倫的機械齒輪系統,能以多種方式與電機嚙合、分離。就靠一個小電機,居然能實現這么多功能,太神奇了,這讓我聯想到工業機器人的手臂。”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教授 Eric Paulos,還記得當初為了讓父母買下 Armatron 當禮物,自己費了多少口舌。
“擁有 Armatron 后,我就不停地探索,用它撿東西、移動物體,光是看著它動,我都覺得無比著迷。我感覺自己真的擁有了一個專屬小機器人,特別珍惜。直到現在,我還留著它,而且它還能正常使用。”
(來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如今,Paulos 致力于機器人的研發,同時教導學生們如何制作機器人。他常給學生設定一些限制條件,比如要求用紙板或橡皮泥制作機器人,他認為,就像當年Watanabe 團隊面臨種種限制一樣,這些限制能激發大家在工程設計上的創造力。
從 Armatron 這個堪稱經典的模擬機器人,到如今借助計算機視覺、強化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各種新奇移動方式的先進機器人,兩者之間的聯系清晰可見。
Paulos 發現,自己小時候玩 Armatron 時遇到的問題,和如今研究人員仍在鉆研的問題有相似之處,“比如撿起過重物體時怎么辦,換個角度是不是就能成功撿起?還有該怎么抓取物體?直到現在,人們還在利用人工智能研究這些問題,試圖找到機器人抓取物體的最優解。”
雖說人工智能在機器人領域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這個領域依舊離不開工程師,那些能在現實世界中解決實際問題的創造者和維修者。
(來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Armatron 激發了孩子們對模擬機械裝置的探索熱情,也提醒著人們,并非所有的技術突破都發生在計算機屏幕背后。親自動手實踐的好奇心從未消失,如今,新一代愛好者正通過線上社區和 DIY 改裝,重新認識 Armatron。YouTube 上有很多關于 Armatron 的視頻,其中有個視頻展示了經過改裝、能靠蒸汽動力運行的 Armatron 機械臂。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5/04/17/1114456/toy-armatron-modern-robotics-ai-nostalgi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