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我國志愿軍在彭老總的帶領下赴朝作戰。
正如毛主席所說“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如若這次我們選擇了隱忍,任由美軍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那么今后我國的東北地區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
最終朝鮮戰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這離不開彭老總的英明指揮,以及志愿軍戰士們不畏艱險,不畏犧牲的精神。
其實,抗美援朝由彭德懷掛帥,確實是當時的無奈之舉。
當時國內政局未穩,政治軍事都非常需要人才。彭總既是黨內的老資歷,又在軍事上十分拔尖,按理說彭總應該留在國內工作。
但其他可以掛帥的人也有很多,例如劉伯承、徐向前、林彪、粟裕。
毛主席曾經在這幾人中多次權衡,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彭總。
而彭總也沒讓毛主席失望,在抗美援朝中打出了我國國威,打掉了美國的囂張氣焰。
這幾人沒能掛帥的原因有很多,劉伯承此時已經58歲,早就退居二線,并且身體狀況非常不好。
并且還有一個原因是劉帥雖然屢戰屢勝,有軍神之稱,但對指揮大兵團和赴國外作戰,卻是缺少經驗的,再加上身體原因,劉帥自然不是最佳的選擇。
徐向前元帥也是由于身體的問題,解放戰爭期間徐帥帶病指揮,但也因此多次休養,并且徐帥作為帥的副手,自然對大兵團作戰也沒有特別豐富的經驗。
毛主席另外考慮的兩個人是林彪和粟裕,林彪是四野的指揮官,長期指揮作戰,并且在解放戰爭中,林彪指揮的人數高達百萬,從東北一路打到了海南。
林彪的大兵團作戰經驗是非常豐富的,并且有敢打敢拼的勁頭。
但相比于林彪,毛主席其實更青睞粟裕。
粟裕也有著非常豐富的大兵團指揮作戰經驗,并且在華中地區戰績斐然,在淮海戰役中也是功勛赫赫。
雖然粟裕只是大將軍銜,但他是大將之首,功績不亞于元帥,也有著“軍神”的稱呼。
并且粟裕尤其擅長以少勝多,并且長期在艱苦條件下作戰。
這也是毛主席最為看好粟裕的一點,林彪元帥是以強勝強,以硬碰硬,揮師百萬,屢戰屢勝。
和美國人打架,我們的裝備肯定是遠遠不及美國人的,自然是不能采取林帥常用的戰術。
還有一點原因就是,林彪在幾次會議上,都反對出兵朝鮮,如果志愿軍的主帥都沒有戰意,那他怎么能領導軍隊戰勝敵人呢?
而粟裕則是實打實的主戰派,在中央軍委內部都反對出兵朝鮮時,只有粟裕堅定地響應毛主席:一定要戰。
但朝鮮戰爭爆發后,戎馬一生的粟裕身體也開始走下坡路,他一度病倒,并且一直沒能調養好身體。最終毛主席無奈下,只好點將彭總。
軍中不可無一位能征善戰的老資歷主帥,彭總雖然是無奈之選,但這并不是因為彭總不善戰,而是國內離不開彭總。
抗美援朝一戰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打出了東北地區邊境的穩定,我們要牢記彭總和志愿軍將士們的付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