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術部是保時捷中國的一個全新部門。保時捷將其研發中國分支、保時捷數字科技中國以及保時捷工程中國三方整合在一起,從而形成高效的聯合開發,并稱為“保時捷中國研發中心”。
鳳凰網科技《浪潮》出品
作者 董雨晴
在今年的上海車展,沒有車企不會提及智能化。
相比于中國本土車企所主張的智能化遙遙領先,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傳統豪華品牌在智能化上的槽點要遠遠多于驚喜。
如果是在過去,這些槽點很難撼動傳統品牌的市場地位。但今天有所不同——沒有智能化,就等于主動放棄了中國消費者。
保時捷自然也深諳這個新道理,并正在做出一系列調整動作。
2024年12月,保時捷中國任命了一位技術部副總裁,李楠。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李楠的優勢顯而易見,更懂中國。外界鮮少了解的是,李楠也更懂智能。在加入保時捷之前,李楠曾在梅賽德斯奔馳擔任高級職務,在信息娛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領域擁有豐富經驗。
在上海車展到來前夕,鳳凰網科技與李楠進行了一次獨家交流。聊到了保時捷中國當前做出的一系列架構升級動作。
技術部是保時捷中國的一個全新部門。保時捷將其研發中國分支、保時捷數字科技中國以及保時捷工程中國三方整合在一起,從而形成高效的聯合開發,并稱為“保時捷中國研發中心”。
李楠告訴我們,過去保時捷中國主要是配合全球的開發節奏,而保時捷中國研發中心則是以“在中國,為中國”為戰略。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實際上,本次上海車展,也是保時捷帶來的史上最大展車規?!?8臺展車。
李楠說,在正式回到中國工作之前,他已經在保時捷的德國研發總部工作了六個月。
“在總部工作的時間里,主要感受了保時捷對產品和工程的嚴苛標準,這對我現在在中國領導本土團隊,確保本土開發的不跑偏,其實是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的?!?/p>
去年,激烈的競爭環境,讓保時捷中國承受了不小的壓力,銷量出現了一定的下滑。中國團隊的優化整合,以及德國總部的嚴苛標準,會給保時捷帶來新的改變嗎?李楠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以下是本次對話實錄,經編輯發布:
鳳凰網科技:我們注意到保時捷中國技術部是一個全新的部門,自去年 12 月被任命為技術部掌舵者,你覺得這個部門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什么?
李楠:我個人認為,當前最為緊迫的首要任務在于保時捷如何為當下的中國用戶帶來科技感和創新感,重建保時捷在中國市場智能化的競爭力與科技信任。針對這個重要的目標,我們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比如與高校聯合、推進本地開發以及與合作伙伴攜手。我們在內部也重新整合了保時捷現有的研發機構,把保時捷研發中國分支、保時捷數字科技以及保時捷工程三方整合在一起,從而形成高效的聯合開發,我們稱之為“保時捷中國研發中心”。與此同時,還加上了強有力的本地采購支持,以及質量保障。關鍵在于如何將三方聯動起來,打造一個以“中國速度”開發中國專屬軟件的組織架構,尤其是軟件層面的開發,迅速補齊目前在產品上、尤其是在智艙智駕上的不足,從而重塑保時捷在中國,特別是在科技感和創新感上給大家帶來的印象。
鳳凰網科技:為什么會考慮去做這樣的整合,剛才你提到中國速度,是因為之前有一些效率上的浪費嗎?
李楠:過去保時捷中國主要是配合全球的開發節奏,是一個配合的角色。保時捷中國研發中心則是以“在中國,為中國”為戰略,拿智能座艙的信息娛樂系統作為一個例子來說,總部授權中國的研發團隊為中國打造一款符合本土市場的智艙產品。這款產品計劃是在2026年推出,是第一款智艙產品。為了這個產品,我們把研發分支以及保時捷數字科技、保時捷工程,三個不同的實體部門融合在一起,打造了這么一個項目團隊,每一家公司都扮演著不同的重要角色,同時融合了采購和質量的職能。我們現在已經進入到了開發的過程當中,2026年我們將會把第一個產品帶到保時捷在中國的車型上。
鳳凰網科技:你剛才提到了采購,也就是說你這個部門不僅是技術開發,還涉及到本地采購,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統籌改革?
李楠:如果真的想實現“在中國,為中國”,滿足中國市場的保時捷客戶,實現他們的預期,不能只看開發。其實加上采購和質量管理,三管齊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沒有這一點的話其實很難實現,也很難真正利用好中國市場的資源,甚至更進一步將中國市場上創造出來的價值反哺到全球,這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本土研發+本土采購+本土質量控制”三位一體的重大改變,在我們看來,這背后有一個更長遠的目標。這一次的調整是保時捷對中國市場戰略的再定義,我們不想像以往那樣,總部與中國之間存在比較分割的情況,中國更多地在扮演配合總部工作的角色,而是希望我們和總部一起,對整個中國戰略有一個再定義之后的重新展現。智能化電動化時代,競爭已經不是機器性能,而是軟件加體驗,只有在本土抓研發,控采購,盯質量保時捷才能更好的在“軟硬一體”開發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我認為這次不僅是一個組織架構的調整,更是一次企業文化、技術哲學與市場認知的重構。
鳳凰網科技:所以你具體是在哪一天加入的保時捷,在到技術部任職之前,都做了什么準備?
李楠:我是去年 4 月 15 號加入保時捷的,實際上我最初的半年時間是在德國的總部度過的。過去這6個月的工作,對我產生了非常深遠而且有價值的影響。這6個月讓我能夠以德國總部的視角,在非常了解中國市場的基礎上,更好地懂得保時捷。在總部工作的時間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保時捷對產品和工程的嚴苛標準,這對我現在在中國領導本土團隊,確保本土開發的不跑偏,其實是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當然過去半年也給了我一個非常好的平臺,讓我不僅能了解總部的流程,還有拓展總部的人脈,對我今后的工作對接也好,爭取資源或是推動變革也好,都是非常非常有意義的幫助。在總部工作的這段時間,我主要負責的是推動信息娛樂系統的“在中國,為中國”的戰略落地。我也非常榮幸在我回國之前,總部已經決定在中國智艙這一塊實施軟硬一體,并完全由中國的研發團隊自主來開發。就像剛才提到,在2026年我們會推出初步成果,希望精準地滿足中國客戶的特殊需求。通過我們在本地開發的方案,實現中德優勢的融合:既整合了本土精尖的前沿技術成果,比方說硬件或者軟件,甚至到大語言模型的應用等等;同時又保留保時捷標志性的駕駛體驗和品牌精髓。
圖|新款保時捷911 GT3刷圈紐博格林北環賽道
鳳凰網科技:我有注意到智能化這一塊今年BBA動作非常多,比如像寶馬公布了與阿里的合作。我們在智駕方案這一塊選擇合作伙伴的時候會更看重哪些方面?
李楠:保時捷在智能化和數字化的轉型過程中,圍繞著我們一直不變的主旋律,是我們如何讓智能化的東西更好地賦能駕駛。我們一直在尋找智能和駕駛的關系。因為我們堅持“生于賽道,馳于公路”的核心理念,始終將駕駛體驗置于技術創新的核心,打造駕駛者之車。但是在中國,尤其是在上海、北京這種大城市,又有著非常特殊的交通環境。我們一直在考慮如何利用中國技術實現賦能,幫助我們打造一個更好的圍繞著駕駛本身的體驗。因此,駕駛是我們品牌的精髓,我們在考慮一些新技術的應用時,尤其是駕駛輔助系統的時候,只有在認為這對品牌的塑造是有益處的,我們才會第一時間應用到保時捷的跑車里,讓我們的跑車基因更加出色。另外,我們在選擇駕駛輔助系統的時候,我們對安全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們一定要保證軟件和智能系統在出現故障的時候,車的應急功能可以正常地使用,能保證乘客和駕駛員百分之百的安全。安全性這一塊,是保時捷中國在L2級別的駕駛輔助系統上的重中之重。
鳳凰網科技:今年大家可能會更多的去提及L3,保時捷在這一塊是比較保守嗎?
李楠:第一,我們非常留意中國市場從駕駛輔助系統到智駕的轉變過程。與此同時,為了能夠獲取中國的一手信息,我們不僅和很多車企有交流,也和市場上主要的技術提供者和一線人員保持高頻溝通。我們認為,中國很有可能成為全球市場L 3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沃土,L3級別的技術大概率會在中國率先落地。因此,保時捷高度關注L3智能輔助駕駛技術的發展。與此同時,L3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科技性變革,它實際上是需要L2駕駛輔助系統的一定積累。所以,我們的主要目標是想把底子打好,在L2輔助駕駛這一方面快速推出符合保時捷調性的本地化產品。我們相信,這會在L3技術的實施上奠定一個很好的底子。同時,我們也要盡可能地評估法規,確保在L3真正到來的時候,保時捷可以提供一個符合中國國情和法規要求的、安全可靠的平臺技術。
鳳凰網科技:你已經正式回歸中國本土團隊了?目前有沒有比較重大的工作進展?
李楠:我是12月1日入職保時捷中國,全新的保時捷中國研發中心有幾個明確目標,這些目標都圍繞著提供更好的產品出發。但實現這些目標,還是需要有一個組織,在組織的支撐上可以更好地打造產品。所以當下主要從兩個維度推進,第一個維度是剛剛向您介紹的,由保時捷研發中國分支、保時捷數字科技和保時捷工程,三方整合在一起共同聯動,從而更好地服務于保時捷的再開發。
同時,我們正在上海建設全新的辦公地點,預計在7月的時候,三個實體會搬到一起聯合辦公,在一個非?,F代化的辦公場所,包含非常大的工作車間。不僅從人員層面上來看可以提高效率,還將會成為在上海吸引新人才的一個重要基地。也就是說,在組織架構這一塊我們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盡全力推動全新研發中心的迅速落地。
從產品層面來講,在智能座艙方面,我們已經和大量的本土供應商展開合作開發模式,第一代產品將會在2026年應用到保時捷的新車型上。我們新的研發中心不僅設有傳統車間,更突出人機交互的重要性。中心內將會有HMI(人機交互)實驗室,我們不僅和本地供應商共同打造新的人機交互功能,也和同濟大學這樣的高校展開深度合作,探索如何利用高校的科研能力,賦能新產品,目前已經就智能座艙領域和同濟大學開始了相關的交流。
在駕駛輔助系統領域,我們正在和中國市場上的頭部企業開展不同的POC(概念驗證)項目。我們的目標是,盡快讓保時捷在中國的車型擁有滿足中國市場需求的駕駛輔助系統,同時也為L3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
鳳凰網科技:所以你們還會吸納新的人才嗎?
李楠:人才是需要的,過去幾個月,我們已經在市場上招聘了一批人。我們對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從地點布局的角度來看,保時捷在中國的研發采用的是集中辦公策略,研發總部在上海,但同時我們在北京也設立了辦公室。北京的新辦公室是剛剛成立的,目前有40多個人。通過這樣一個布局的策略,我們能夠更好地吸引一些本土優秀人才。
鳳凰網科技:過去這兩年大模型進步非常劇烈,對汽車行業來說發生了哪些改變?
李楠:大語言模型對車企,尤其是對中國本土研發起到的不僅是賦能作用,還大大提高了效率,重塑了整個產品開發流程與用戶體驗的方式。我想通過三方面展開來說一下我個人的感受。首先,利用大語言模型可以更好地讓真實的中國聲音走進開發的流程。通過大語言模型的實時分析,提取用戶真實的痛點和趨勢,使產品定義更貼近于本地用戶需求,還可以更早地捕獲高頻的客戶抱怨,這是第一個維度。
第二點,充分利用大語言模型,其實可以加快從概念定義到驗證,再到迭代的全流程開發速度,讓開發的節奏變得更敏捷。如果拿語音開發為例,從POC(概念驗證)到定義產品,再到進入開發階段,以往需要3個月左右的時間,現在借助一個大語言模型,周期可以大幅地縮短到兩周。
第三點,大語言模型對于產品和客戶的體驗來說,是一個徹底的改變。大語言模型可以把以前傳統的交互,如果咱們說小語言,ASR(自動語音識別)、NLU(自然語言理解)、NLP(自然語言處理)等過程的推理直接升級轉化,變得非常智能。這方面我覺得在中國的每家車企都應用得非常好。保時捷中國也計劃要應用大語言模型,尤其是在2026年的新產品上,我們希望用戶可以在各個維度體驗到大語言模型的充分功能。
鳳凰網科技:剛剛你也提到了中國車主的反饋,現在保時捷有沒有收集到有關于中國車主這方面的個性化需求?他們比較迫切的希望保時捷做哪些改變?
李楠:中國車主較為集中的需求,我目前收集到的有很多。比如說在電動化產品上,一定要更流暢、更智能的本土化體驗,更完善的配套設施,當然這涉及到駕駛輔助功能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很早之前已經收到的客戶需求。在過去,這些本土化的需求實現起來都較為緩慢,這主要受制于全球統一研發體系的剛性要求。但隨著中國研發中心的成立和本土化團隊的壯大,當然不僅是研發,還考慮到了采購和質量管理,這樣三管齊下的方式,針對中國消費者的特殊需求,保時捷中國現在有能力實現快速響應。本土團隊正在建立一套能滿足中國速度的開發體系,最重要的是在滿足中國市場產品需求的同時,還能夠保持德國標準的品質。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希望能讓保時捷這個豪華跑車品牌,更好地滿足中國客戶群體的需求。
鳳凰網科技:是不是中國消費者對智能化需求可以說全球領先?
李楠:對,我們認為在智能化和數字化這一塊,特別是在人機交互等方面,中國的生態圈已經領先全球很多了。有很多數字化的體驗早已融入到中國人的生活里,就比如說移動支付,或者是在線音樂的使用和交互。在中國,即便是很小的孩子,拿起平板都會用得很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確要領先世界其他地方。
鳳凰網科技:你們在歐洲等其他市場有看到這樣的苗頭嗎?他們對智能化也有需求嗎,我們將來在中國本土積累的經驗會不會有可能去反哺全球?
李楠:會的,其實我認為特別是德系品牌,很早之前就已經在思考,將中國的優秀創新成果,帶到國外去影響其他市場。這件事情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經開始推進了,現在也仍在持續。因為中國是技術創新的沃土,如果不好好利用這一優勢,那么你在全球維度上的數字化競爭也很難取得勝利。
鳳凰網科技:你覺得今天豪華本身的內核發生改變了嗎?
李楠:“豪華的內核”在中國市場的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質的變化,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材質、手工藝、機械性能,而更多地聚焦在產品體驗、智能化水平,以及能不能給你帶來情緒共鳴,能不能讓你有社交認同感。這是我們在過去這段時間里,能夠明顯感覺到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代中國用戶眼中的豪華,尤其是年輕人眼中的豪華,他們認為科技感是一種高級感,體驗是否順滑流暢,有靈魂,可能比材料來得更重要一些。車機操作的順滑,界面審美在線,有設計哲學才是高級的代表。社交認同感代替了炫耀感,別人知道這個車貴已經過時了,年輕人更愿意開一個可以讓自己有故事的車,而不是讓別人羨慕的車,個性化加上情緒的連接現在在我們看來才等于真正的豪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