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謝!多虧了你們,我們的錢已經拿到了!” 2024年12月2日,五河縣檢察院出現一幕溫馨而感人的場景,兩名農民工代表手持一面鮮紅的錦旗,滿懷感激。 日前,紅星新聞記者跟隨由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新聞辦公室聯合主辦的“高質量發展中國行·新媒體走基層看檢察”網評品牌活動走進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這兩名農民工再次回憶起在五河縣檢察院幫助下拿回工錢的過程。
▲五河縣檢察院檢察官與當地人社部門有關負責人共同商討辦理農民工欠薪案件
據了解,2024年以來,五河縣人民檢察院共計辦理涉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7件9人,涉及被欠薪農民工259人,涉案資金490余萬元,民事支持起訴127人,幫助農民工追索勞動報酬合計180余萬元,成為新時代“楓橋經驗”檢察實踐的生動樣本。
勞動者合法權益保障協作機制
為71名農民工追回110余萬欠薪
據了解,這兩名農民工代表是此前一起農民工追索勞動報酬案件的當事人。事情發生在2023年12月,五河縣某鎮推進的“十村廠房聯建項目”在完工后,農民工們的工資卻遲遲未發放到位。盡管他們多次催要,但問題始終未得到解決。年終歲末,農民工們面臨著無法帶著勞動報酬回家過年的困境。
得知這一情況后,五河縣人民檢察院迅速行動。依托與人社局建立的勞動者合法權益保障協作機制,第一時間引導農民工申請支持起訴。通過細致的詢問、公開聽證等方式,檢察院確定了被欠薪人員共計71名,工資數額總計高達110萬余元。
為確保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到盡快維護,五河縣檢察院通過辦理欠薪案件綠色通道,快速辦理此案。2024年1月,經過嚴格審查,檢察院對符合支持起訴條件的71名農民工追索勞動報酬糾紛一案,向五河縣法院提出了支持起訴意見。
支持起訴后,五河縣檢察院持續關注案件進展,與審判機關、人民調解組織緊密合作,聯合開展調解工作。經過不懈努力,雙方當事人于2024年2月達成了調解協議,同意分兩次支付拖欠的勞動報酬。同時,法院也作出了民事裁定書,確定調解協議有效,并賦予其強制執行力。
“檢察 +”工作模式
根治欠薪,關鍵在“聯動”
五河縣檢察院副檢察長王妹介紹,根治欠薪,關鍵在“聯動”。五河縣檢察院與縣人社局、縣總工會等4家單位建立“護薪協作”機制,從溝通聯絡、聯席會議、信息共享、線索移送、共同研判、辦案協作等方面著手,充分發揮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優勢和行政執法監督作用,推動了勞動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
據介紹,依托府檢聯動協作機制,檢察機關對于在辦案中發現的行業監管漏洞,及時向行政主管機關制發檢察建議,推動訴源治理。2023年,五河縣檢察院針對建設工程領域農民工工資保證金繳納不規范、未設立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問題,向相關部門發出檢察建議,推動相關行業項目建設中農民工工資保證金賬戶、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設立全覆蓋,從源頭上減少了欠薪隱患。
“很多農民工文化程度不高,不懂訴訟流程,更請不起律師,法律援助就是他們的‘及時雨’。”五河縣檢察院與縣法律援助中心加強溝通聯系,實現“申請-審查-援助”一站式服務。勞動者向檢察機關提交支持起訴申請后,符合受理條件的案件當天移送法援中心,法援律師同步介入,提供文書代寫、調查取證、出庭代理等全流程服務。
五河縣檢察院還聯合人民調解員、縣法院,構建“支持起訴+人民調解+司法確認”一站式服務;與法院、基層調解組織加強聯動,建立支持起訴綠色通道,通過“訴前調解+司法確認”模式,有效減少當事人訴累,節省司法資源,提升司法效率。
支持起訴工作與普法深度融合
讓勞動者感受到法治的溫暖
“老鄉,打工一定要簽勞動合同,遇到欠薪別著急,撥打這個電話我們為您服務。”在五河縣農貿市場、建筑工地,總能看到檢察干警進行普法的身影。該院將支持起訴工作與普法宣傳深度融合,開展“法治進鄉村”“法治進工地”等活動,用“方言版”以案釋法、現場解答等接地氣的方式,向農民工講解如何簽訂合同、收集欠薪證據、申請法律幫助。2020年以來,累計開展普法活動25場次,發放資料5000余份,覆蓋群眾3000余人次,讓“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為共識。
王妹介紹,2024年以來,五河縣檢察院共計辦理涉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7件9人,涉及被欠薪農民工259人,涉案資金490余萬元,民事支持起訴127人,幫助農民工追索勞動報酬合計180余萬元,成為新時代“楓橋經驗”檢察實踐的生動樣本。如今的五河縣,通過 “檢察+”模式的深度實踐,欠薪案件數量明顯下降,2025年第一季度支持起訴案件同比下降28.6%,越來越多的勞動者感受到法治的溫暖。
紅星新聞記者 祁彪
編輯 郭莊 責編 魏孔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