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能愚蠢到什么程度?這里曾經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安全的國家之一,人均GDP超過5萬美元,可是后來卻變成難民的天堂,“圣母”是怎么做到能毀掉一個發達國家的?
過度的善良讓瑞典成為了難民的“天堂”,瑞典“圣母心”泛濫,帶來的后果是什么?或許瑞典的“遭遇”可以為一眾國家敲響警鐘……
17-18世紀,是瑞典最為繁盛的時期,一度“橫掃”歐洲一眾國家,國內建立的中央集權和君主制,讓瑞典成為了歐洲“最強”,更是成為了瑞典歷史上的“絕唱”。
雖然后續的瑞典些許沒落,但在當時,也是一個極為繁華的國家,即便是20世紀最為強大的國家美國和蘇聯,繁華程度也與瑞典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混戰時期,瑞典群眾在悠哉悠哉地端著精致的咖啡杯、喝著醇厚、香氣濃郁的咖啡,吃著美味的點心。
那個時候的瑞典,什么都不干,只需要販賣軍火,就可以賺的盆滿缽滿,達到富得流油的地步,國家內的經濟發展依舊繁榮,更是甩了美國群眾幾條街。
瑞典的人均GDP一度達到了驚人的5萬美元,即便是“躺平”的狀態,也讓瑞典群眾過上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
現在的瑞典依舊位于發達國家行列,但與之前的富裕、繁華相比,卻差了不止一星半點,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化的?又是因為什么讓瑞典回不到了從前的巔峰時刻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來勢洶洶,一眾歐洲國家紛紛“牽扯”其中,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英國、法國、俄國、意大利……
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的戰斗波及到了很多國家,但是身在歐洲的瑞典卻能夠幸免于難、明哲保身,不僅沒有受到絲毫影響,反而借機販賣軍火,將大筆大筆的資金統統攬入了口袋。
其他國家炮火震天、群眾怨聲載道、瑞典的群眾們卻隔岸觀火、悠閑愜意,這樣強大的對比之下,讓一眾群眾很是羨慕瑞典的居民,也開始萌生了“移民”瑞典的念頭。
瑞典也算是“心善”,當衣衫襤褸、食不果腹地難民們出現在瑞典“家門口”時,瑞典很是大方地便打開了“城門”,接待了一批又一批難民。
瑞典幫助這些難民確實是出于好心,畢竟他們國內沒有被戰火波及、且百姓生活富足,一時間,同情心泛濫也情有可原。
再說,短暫地接收難民對瑞典也不會造成什么很大的影響,難道富裕的瑞典還養不活一批只需要吃和穿的難民嗎?
或許,瑞典當時的想法確實是有些“單純”了,難民們最初逃亡到瑞典確實是只想活命、吃飽飯,可過上了這樣的好日子,誰還會再想要回到那個戰火連天的國家呢?
難民進入瑞典的時候,瑞典大肆歡迎,保證他們的吃穿用度、吃喝拉撒,可等戰爭過去了,那些參與一戰的國家到處都是廢墟,需要大量資金重建。
瑞典再想讓那些難民離開,就不是容易事兒了,那些難民在瑞典“扎根”,娶妻生子、成家立業,開始了“鳩占鵲巢”的生活。
如何為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如何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遭遇過苦難的難民心思變得愈發活絡起來。
但話說回來,瑞典就那么大,資源就那么多,人多了,原本分給當地群眾的資源不得不被“瓜分”,這樣一來,瑞典的原住民生活水平就會直線下降。
而那些難民就像喂不飽的“饕餮”,胃口越來越大,想要的越來越多,如何得到?只能進一步壓榨瑞典當地群眾的生活資源。
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在瑞典得到了完美的“詮釋”,難民的大批涌入讓瑞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了難民眼中的“天堂”。
現在看看,那些難民早就已經將瑞典視為了自己的“家”,對于他們而言,瑞典原本的居民或許才是真正與他們搶奪資源的“外來者”。
實際上,像瑞典這種情況在國際社會上發生的不止一次,現在依舊在持續的巴以沖突,當初巴勒斯坦心善接待了以色列難民,可結果呢?以色列也上演了一出鳩占鵲巢的戲碼……
過度“心善”不可取,這些事件又為哪些國家敲響了警鐘?
信息來源:環球網:曾經全球“榜樣國家”的瑞典 為何悄悄從“天堂”墜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