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等媒體報道,4月24日,波蘭總統杜達明確表示:持久和平必須建立在相互妥協的基礎之上,烏克蘭也必須做出妥協。
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波蘭作為烏克蘭的鄰國和北約東翼的重要成員,曾以"最堅定支持者"的姿態高調介入。然而,隨著戰事轉為長期消耗戰,美國開始堅決從烏戰中脫身,華沙的激進政策不僅未實現戰略目標,反而陷入"投入巨大卻顆粒無收"的困境,現在應當是開始尋求亡羊補牢。這種戰略性轉變,在于其地緣夢想與國際現實的結構性矛盾。之所以這樣講,主要原因有如下三個:
第一個,沒有資格參與烏克蘭資源的爭奪戰。烏戰爆發之后,基輔就給予了華沙很多特權,助長了華沙堅決軍援及經援烏克蘭的積極性,以至于波蘭對烏克蘭的經濟滲透,始終暗含資源攫取的深層動機。例如,早在2022年,波蘭智庫便提出"后沖突時代烏克蘭重建計劃",意圖通過控制哈爾科夫航空制造廠等技術密集型產業實現產業升級。
但現實證明,在全球大國博弈的棋盤上,波蘭的體量使其注定淪為配角:倫敦和基輔簽署了一個系統性鎖定烏克蘭礦產資源開發權的百年協議,白宮和基輔要簽署的礦產協議,更是涉及烏克蘭所有的自然資源,甚至觸角還深入到了戰火熊熊的頓巴斯地區。這種"百年協議+礦產協定"的雙重架構,本質上是英美對戰略資源的制度性圈占,波蘭既無足夠資本參與競標,也缺乏撬動既有協議的杠桿能力。
第二點,沒有能力單獨對烏克蘭提出領土訴求。烏戰爆發之后,和烏克蘭有著歷史性領土恩怨的相鄰國家,就開始出現瓜分、肢解烏克蘭的討論。然而,在烏克蘭的鄰國中,匈牙利早早就表明了無意軍援基輔、深度介入烏戰的意愿;斯洛伐克后來也基本上持了相同態度,烏克蘭斷了俄羅斯供歐的天然氣之后,菲佐總理甚至已決定要出席5月9日的紅場閱兵式;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因為有德左地區問題牽涉,對烏克蘭其他的領土,也并沒有展示出強烈的愿意,而且,俄羅斯在蛇島問題上的重兵投入,也展示了其決不允許烏克蘭領土歷史糾紛重起的決心。
所以,波蘭對烏領土的潛在訴求,受到了北約及美國的雙重地緣制約:北約內部"不直接介入"的潛規則,本已形成制度性約束,現在,美國又堅決從烏戰中脫身,以至于英法等國派兵入烏維和,都得不到美國以北約名義給的安全保障,波蘭單方面軍事介入的政治成本更是急劇升高,所以,華沙現在堅決不派兵維和"的承諾,看似規避風險,實則自斷獲取實質影響力的路徑。
第三點,在烏克蘭的投入根本回不了本。烏戰爆發之后事,華沙不僅接收了數以百萬計的烏克蘭難民,而且在經援、軍援基輔的同時,大批波蘭雇傭兵也入烏參戰,甚至,為了幫助基輔,波蘭還頂住本國農民的大規模抗議,硬讓烏克蘭農產品進入了波蘭市場。這一切,只能是說波蘭的投入絕對巨大。
然而,莫說烏克蘭的自然資源沒波蘭什么事,就算是進入波蘭的烏克蘭難民,也不可能成為波蘭的勞動力:一旦向烏克蘭難民發放護照的本意是培育親波群體,卻因西歐勞動力市場的虹吸效應適得其反——獲得歐盟通行證的難民更傾向流向德法,波蘭反成人才中轉站。此外,就算是戰爭結束之后,烏克蘭的重建也沒波蘭什么事。因為,美國主導的戰后安排機制,徹底壓縮了波蘭的操作空間:特朗普政府將烏克蘭重建納入"美國優先"框架,通過控制黑海港口和基礎設施項目形成事實上的經濟占領,使波蘭的"勢力范圍"構想淪為泡影。
波蘭的對烏政策,為中等國家參與大國博弈提供了經典教案。它證明:在單極霸權松動而多極格局未成的過渡期,區域強權的戰略冒進,往往導致"杠桿效應"的反噬。當華沙開始和美國一起勸基輔在領土上讓步時,不僅標志著波蘭地緣策略的范式轉變,更預示著東歐秩序的重構——在這里,傳統的地緣毗鄰優勢,正在被全球資本與軍事同盟的雙重解構所取代。
同時,還預示著,在后全球化時代,中等國家必須在大國博弈的夾縫中重新校準戰略定位,將有限資源,集中于可實現的次級目標,而非沉迷于重構勢力范圍的迷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