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帖稱,小米公司要求員工日均工時不低于11.5小時,其中低于8小時需要提交說明,工時排名靠后的要被約談,甚至勸退。隨后“小米查工時”相關話題在各大社交平臺引發討論,話題閱讀量突破5億次,此事也再次將部分行業的勞動強度爭議推向風口浪尖。
針對此事,社交平臺上意見不一,“工時超限”和“狼性文化”兩種價值觀的討論十分激烈。持“工時超限”觀點的網民認為,這種工時要求已經嚴重超出了法定標準,侵犯了員工的合法權益,而也有觀點認為,沒有“狼性文化”,中國科技如何趕超國外?該觀點也在社交平臺上收獲幾十萬的點贊。誠然,在競爭激烈的科技行業,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市場壓力,但這種將工作時長作為衡量員工的重要標準之一的做法,實則有待商榷。客觀而言,用“時長”來要求、考核員工并不科學,甚至是一種短視。對勞動者來說,充沛的精力是迸發創造力和保持洞察力的重要前提。尤其應該警惕的是,在“拼時長”的工作氛圍中不要陷入“表演式加班”的怪圈。
這場有關工作時長的討論短時間內席卷社交媒體,反映出打工人苦加班內卷久矣的殘酷現實,有關工作時長的話題為何總能引發輿論共鳴?
在輿論場中,有關勞動權益保護類事件本就具有燃點低、爆點多的特點,公眾對自身權益的保護意識也在不斷提高,勞動就業領域的民生輿情極易被觸發。數據顯示,全國每周工作時長41-48小時的職工占比31.3%,超出48小時的更達21.6%。此前,大疆創新、美的集團、聯想控股等頭部企業相繼發布工時管理新規,在社交平臺掀起了“職場作息革命”的討論熱潮。有關工作時長的事件總能引爆輿論,也折射出中國職場對加班文化的集體焦慮,“內卷”“牛馬”等高頻詞遭到就業群體和社會輿論的一致反感,正是因為打在了不少人的情緒點上。
當"加班文化"演變為"隱形牢籠”,我們失去的不僅是健康,更是整個社會的創新活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這種競爭既包括企業之間為爭奪市場份額進行的價格戰、無序擴張等,也包括企業內部一些沒有價值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的內耗等。就在不久前的3月1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保障休息休假權益”被列為“消費環境改善提升行動”之首。針對反映突出的“加班文化”盛行等重點問題,《方案》專門就保障休息休假權益提出了相關舉措,包括通過強化執行監督來落實帶薪年休假制度,明確不得違法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等。在效率與人性化之間尋找平衡點,或許才是一家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真正密碼。
中國崛起的代價,絕不能以一代人的健康為抵押,若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那么首先要照亮員工腳下的路,不要讓星空被工時表格遮蔽。(文/林月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