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軍 陳俊旭 本報記者 張磊峰 特約記者 李佳豪
第77集團軍某旅某連組織新兵授槍儀式。張永宏攝
“2分17秒,完成課目!”3月下旬,一場小比武在第77集團軍某旅火箭炮營進行。隨著計時員的報告聲,官兵將目光投向下連不久的新兵賴文杰。在某型火炮操作這個高難度課目比拼中,賴文杰脫穎而出,榮獲季軍。
晚點名時,值班員將賴文杰的照片貼上訓練“龍虎榜”。記者發現,還有多名新兵光榮上榜。
“現在的新兵不容小覷。雖然他們下連時間不長,但不少人成長為某一崗位、某項任務的骨干力量。”談及新兵們的優異成績,該營金營長欣喜地說,“以往我們將新兵下連后的頭幾個月稱為‘第二適應期’,大家都想辦法幫助他們盡快勝任崗位。隨著旅隊探索創新‘前置訓練—納入編組—任務實踐’新兵訓練模式,如今,這一周期大幅縮短,‘第二適應期’成為新兵的‘拔節成長期’。”
下連沒多久,新兵成了“神炮手”——
前置專業訓練,跑步進入戰位
“所謂‘第二適應期’,不僅是新兵在適應連隊,連隊其實也在適應新兵。”過去,每逢新兵下連,某連吳連長都會感到焦慮:老兵已經離隊,新兵尚不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一些崗位出現缺位,部分課目訓練不順利。
“這時候,我們常常感到分身乏術。”某連中士彭凱煜坦言,過去新兵下連,作為老兵,一邊要手把手為新兵教學,一邊還要接手新兵尚不能擔負的崗位職責。
下連后的一次訓練,彭凱煜至今記憶猶新。營里組織實裝訓練,班里剩下的6名老兵,1人休假,1人在院校培訓,1人參加上級專業集訓,他不得不“趕鴨子上架”,作為炮手隨班參訓。由于下連沒幾天,他對于專業知識、器材使用、裝備操作一知半解,在訓練中根本插不上手。“老兵們忙得團團轉,而我只能在一旁干著急,心情就像是在火上烤。”彭凱煜說。
無獨有偶,類似的情況在其他連隊同樣出現。某連王指導員說:“我們炮兵單位多人一門炮,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職責分工,缺一不可。少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影響到戰斗力生成。”
“不過現在情況大不一樣了。”王指導員話鋒一轉,他以最近一次訓練為例,對記者說,“從通信兵到計算兵,從炮手到彈藥手……剛下連的新兵們各司其職,確保了訓練順利進行。”
“改變源于旅隊前置訓練課目的探索。”彭凱煜說,作為連隊的新訓骨干,他和多名老兵連續幾年都被派往新訓機構擔任專業教練員,提前對新兵開展營屬武器使用、主戰裝備操作等多個專業課目的教學訓練。他說:“新兵們在新訓機構提前接受專業課目輔導,下連后自然能夠與崗位實現‘無縫銜接’。”
對于組訓模式的改變,該旅今年首位登上訓練“龍虎榜”的新兵趙永潤直言“獲益匪淺”——在前置訓練期間,他被班長發現有擔任炮手的潛力。于是,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他一邊完成新兵基礎訓練,一邊接受火炮專業理論學習、模擬裝備操作等課目輔導。就這樣,在新兵訓練結業時,他已經基本掌握了某型火炮專業知識。下連后沒多久,他就作為炮手參加實彈射擊訓練。在去年年終考核中,他憑借多課目優秀的成績,如愿被旅隊評為“神炮手”,登上訓練“龍虎榜”。
“過去,從新兵成長為‘神炮手’,沒有一年半載絕對不行。”該旅領導說,這些年,隨著兵員素質提升,新兵的學習能力增強,適時在新兵基礎訓練中前置穿插專業課目,既有助于新兵下連后盡快勝任崗位,也能穩步提升部隊戰斗力水平。
新兵下連后的第一個月,被定為“戰備月”——
納入行動編組,形成“肌肉記憶”
深夜時分,一陣急促的警報聲打破營區的寧靜,一場戰備應急拉動訓練展開。
“應急出動信號!”判明警報聲類別后,新兵徐鑫銳立即起身穿衣、披掛裝具,火速奔向庫房,與戰友們協力完成作戰物資裝載……幾分鐘后,他完成應急出動準備,抵達預定集結地域。
“物資齊全、流程準確,做得好!”在完成物資檢查后,班長吳昭琨表揚了徐鑫銳的訓練表現。徐鑫銳笑著說:“班長,我參加了這么多次編組訓練,早就形成‘肌肉記憶’了。”
“以往,連隊通常采取以訓代學的方式,讓新兵在訓練中循序漸進掌握課目內容。”緊接著,吳昭琨話鋒一轉,“然而前些年一次訓練,我所在連隊新兵不熟悉戰備行動方案,險些影響任務進程。”
“新兵之‘新’,在于他們只初步掌握了基礎軍事技能,想要走上戰位,還有許多內容需要學習掌握。”吳昭琨向記者舉例說,“以我們連隊普通一兵為例,這名戰士下連后不僅要盡快學習炮兵作戰行動戰術戰法,還要掌握包括抗洪搶險、抗震救災等在內的10余套行動編組方案。”
“這些年,部隊執行任務更加頻繁、擔負使命更加多樣,及時將新兵納入行動編組已迫在眉睫!”這件事提醒該旅黨委,新兵下連只是起點,幫助他們快速進入戰位才是關鍵。
針對這一情況,該旅將新兵下連后的第一個月定為“戰備月”,集中組織新兵學習戰備方案、熟悉出動流程、掌握器材使用等內容,并通過訓練、拉動等方式,讓新兵第一時間融入各類作戰編組。
作為連隊步槍手,新兵蔣宇軒不僅在作戰編組中擔負炮陣地警戒防衛任務,同時也在應急救災編組中擔任工程器械操作手。為此,在“戰備月”中,他先是被安排到警衛勤務連參加警戒專業集訓,隨后又被派去某地方職業學校學習挖掘器械操作。
此舉帶來的效果立竿見影。在學成歸隊后不久,旅隊駐地周邊某縣發生地震。所幸災情影響不大,該旅未接到參與抗震救災任務的命令。不過,以此為契機,旅里組織了一場抗震救災應急比武。比武現場,蔣宇軒操作工程器械和戰友們同臺競技,最終脫穎而出,以課目第三名的好成績,登上訓練“龍虎榜”。
站在訓練“龍虎榜”前回憶此事,蔣宇軒深有感觸地說:“不管是新兵還是老兵,只要穿上這身軍裝,就要隨時做好遂行各項任務的準備。”
“新兵兼職崗”設立后,一大批新兵毛遂自薦——
任務實踐牽引,自信走上前臺
周末,走進該旅某營俱樂部,一堂機械設計理論授課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畢業于某知名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的新兵陳勇,作為教練員站在講臺上,向臺下戰友講授相關專業知識。臺下,官兵們聚精會神地聽課、做筆記。
陳勇能成為教練員,是因為有著過硬的專業能力。他具備機械設計特長,下連后不久就擔任“訓練器材技術革新員”。陳勇不負眾望,在隨后3個月內完成某型裝備輔助連接桿設計,并憑借這項小發明,一舉將該型裝備展開課目訓練時間大幅縮短,因此登上訓練“龍虎榜”。
“如今的新兵自我意識強,都希望能盡快嶄露頭角,在連隊發光發熱。”談及陳勇“訓練器材技術革新小組組長”頭銜的由來,該旅領導向記者介紹,“針對這一特點,從下連伊始,我們就結合新兵們的專業特長、興趣愛好,在營連設置多個‘新兵兼職崗’,并賦予相應任務職責,以此為他們搭建施展才能的舞臺。”
事情還要從去年初新兵下連講起。該旅人力資源科王干事說,旅里組織問卷調查,詢問新兵“下連后感到最不適應的事情是什么”。本以為新兵大多會選擇“想家”“不適應高強度訓練”,沒想到,超過半數新兵給出的答案是“在連隊沒有存在感”。
某連新兵唐贊坦言:“如果怕離家、怕吃苦,就不會選擇當兵。相比在訓練場上流血流汗,更讓我感到苦惱的,是連隊有時候把我們新兵當成‘透明人’。”他在隨后的座談中舉例說,一次連隊組織某新戰法試訓,得知消息后,他欣然報名,沒想到卻被骨干以“擔心新兵受傷”為由拒絕。對此,唐贊有些苦惱:“我們新兵不是‘嬌弱花朵’,別總把我們關在‘溫室大棚’里。”
自“新兵兼職崗”設立后,一大批新兵毛遂自薦走上前臺。在該旅訓練專修室,入伍前曾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新兵樊一江,正領銜該旅軟件開發小組,對某系統進行升級;在游泳訓練中心,擁有國家二級運動員資質的新兵趙永潤正帶領補差隊,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強訓……
“當然,我們也不會讓任何新兵掉隊。”該旅領導說,盡管新兵劉瑞沒有什么特長愛好,但他所在連隊主官還是賦予了他“兼職安全員”的職責。從參與連隊安全隱患排查,到列席安全形勢分析會,劉瑞干起工作來盡心盡責。不僅如此,他在連隊的表現也發生了轉變,從起初不善言談的“悶葫蘆”,變成了積極建言獻策的“點子王”。
“能夠參與連隊重要工作,讓我感到自己時刻‘被需要’。”談及個人轉變,劉瑞深有感觸地說,“在一次次任務牽引下,我完成了從旁觀者到參與者的轉變,真正融入連隊集體。”
“每名新兵都是部隊建設的主人翁。”該旅領導告訴記者,隨著越來越多的新兵在各自崗位上發揮聰明才干,旅隊新兵下連后對連隊滿意率達到97%,上一批滿服役期的義務兵申請留隊率超過90%。
親歷者說
擔任炮長,打出好成績
■肖 錚
“成功摧毀‘敵’火力點!”前年,還是新兵的我,隨部隊赴大漠戈壁參加火炮實彈射擊訓練。聽到電臺里傳來觀察所火力毀傷評估結果后,我心里懸著的石頭終于落了地。
這次訓練,不僅是我的軍旅生涯首次擔任炮長,也是旅里第一次安排義務兵擔任炮長領銜實彈射擊任務。走下訓練場,戰友們紛紛為我點贊。
炮兵崗位專業性強,特別是“一炮之長”,需要具備很好的指揮素養。以往,一名新兵成長為炮長,至少需要兩三年時間。我之所以能這么快勝任崗位,還要從新訓機構時的訓練說起。一次炮兵專業前置訓練,連隊一名老炮長發現我對火炮操作有天賦,便將我當成“種子選手”培養。從那以后,我白天與戰友們在訓練場上摸爬滾打,晚上向老炮長學習專業知識。新兵訓練結束后,我已經掌握了不少專業知識。
下連后,作為炮手,我多次參加旅里組織的實彈射擊訓練,成為同批戰友中參加訓練任務最多、實彈射擊經驗最豐富的新兵。
“小肖,下次實彈射擊訓練,你擔任炮長,有沒有信心?”一次實彈射擊訓練前,連長找到我征求意見。我堅決受領任務,最終不負眾望,帶領炮班打出了好成績。憑借優異表現,我登上旅隊訓練“龍虎榜”。
擔任“安全員”,找到成就感
■劉 瑞
新兵連時,我的性格內向又沒有特長,在同批新兵中存在感很低,自信心接連受到打擊。
下連后,連隊為部分新兵設置了“新兵兼職崗”。看著同批新兵毛遂自薦,紛紛嶄露頭角,逐漸融入連隊集體,我感到很焦慮,擔心錯失成長進步的機會。
一次教育課上,我因沒有認真聽講被值班員點名批評,頓時站在隊伍里不知所措。指導員看出我的異樣,課后找我談心。
我鼓足勇氣對指導員說:“指導員,我雖然沒有特長,但也想為連隊做點貢獻。”
了解情況后,指導員拍了拍我的肩膀說:“我知道你想為集體爭光,連隊需要一名‘兼職安全員’,你愿意試試嗎?”
見我激動地點了點頭,指導員講述了連隊幾名優秀骨干的成長經歷。他們在“兵之初”時和我一樣有思想包袱,但他們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越挫越勇,最終實現自身價值。
“崗位雖小,但責任重大。”在指導員的耐心開導下,我擺正心態、振作精神,努力完成好組織賦予我的職責。
不久后,我列席參加了連隊的安全形勢分析會,并以“兼職安全員”的身份向連隊黨支部提交了安全隱患意見建議。從戰友們的眼神里,我看到了認可。這一刻,我真正融入了連隊集體。
(于瀚翔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