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長河奔涌不止,文化血脈傳承不息。韓毓海的《世界里的中國》以青少年為受眾,將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鋪展開來,展示了深邃的歷史視野和寬闊的世界眼光。翻開這本書,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敦煌壁畫里的飛天夢,更是一幅波瀾壯闊的“天下圖卷”——人在文章里,文在江山中。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理論創新只能從問題開始。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本書最突出的特點便是從問題出發。從“秦何以一統天下”到“共同富裕何以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書中的16個問題以叩擊的姿態激蕩著歷史。論及唐宋之變,作者對比中唐“兩稅法”改革、北宋王安石變法,剖析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淵源;又如審視明代歷史,作者通過分析邊疆、海疆以及“白銀全球化”初次浪潮,解讀國家發展與對外交流的關系。這些都展示了作者試圖破解古今中西之爭的思考,讓人掩卷沉思。
“世界里的中國”,書名本身便是中華文明在開放包容中發展的寫照。作者拒絕將中國史簡化為“沖擊—回應”的被動敘事,而是將其置于多元文明的共振中。在作者筆下,歷史不是冰冷的標本,而是燃燒的火種——歷史不等于過去,歷史活在當下。如他寫改革開放“春天的故事”,不止于展示經濟社會的騰飛,更強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資本主義現代化困境的破解,對現代化道路的開拓。
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之間的辯證關系,是作者極為關注的命題。合上書卷,耳畔猶回響著他的追問:“今天的世界站在了十字路口,我們該怎樣選擇?”答案或許已經藏在對張載“為天地立心”、宋明理學“理一分殊”思想的詮釋中。不同文明、不同國家的發展道路,體現了全人類共同價值,而全人類共同價值,又演化為多元共生的歷史發展方式。“天涯共此時”“千里共嬋娟”,這是中華文明跨越時空和地域的永恒魅力;“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家園和心靈故鄉。
本書與其說是史論,不如說是一封寫給世界的“文明家書”。“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每一次對歷史的回望,都是對未來的眺望;每一次對文明的叩問,都是對星河的追尋。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