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衛視《灣區新財經》
《問答八方》第二季第七集
魏積軍:傳承老戲與新編戲
張春蔚:魏積軍老師,咱們都知道“十凈九裘”,可為啥又說缺花臉,大家還主要唱裘派呢?
魏積軍:“十凈九裘”說明裘派鼎盛。裘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后創立了裘派,和過去老花臉有很大區別。它很有時代感,從唱腔、韻味到發聲都更現代化,符合當時人們變化的聽力和審美。觀眾就喜歡裘派的聲音、扮相和表演。
張春蔚:京劇難學在哪呢?
魏積軍:各行各業都有難處,關鍵看熱不熱愛。我不是科班出身,是隨團學藝,在規范化和規矩方面不太系統。后來跟李長春老師學習,才開始嚴格要求一招一式、手眼身法、唱念做打,這才叫規范。
張春蔚:長春老師,您還記得第一次見魏積軍時他的狀況嗎?您教了這么多徒弟,現在他們發展得怎么樣?
李長春:我和魏積軍認識24年了。我一共有15個徒弟,包括來自中國臺灣的,現在除了一個改行了,其他14個都活躍在舞臺上,是各個劇院或劇團的主力。而且他們之間關系特別融洽,這也傳承了我師父和袁世海先生那一代大師團結的作風,大家都一起琢磨藝術。
張春蔚:魏老師,最近您也在從事教學工作吧?
魏積軍:師父可不敢當,就當是教學吧,這以后可能也是我的一條路。常說“迷時師渡,悟時自渡”,我快40歲才在老師的教導下深入學習。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我更看重把自己的學習經驗分享給學生,教學相長,我也能學到新東西。
張春蔚:在京劇行里,師父是怎樣的存在呢?
魏積軍:師父就像緊箍咒,能讓我們不跑偏。要是沒有師父的教導和約束,隨意表演,藝術觀可能就歪了。有師父把關,我們才能堅持正確的藝術觀,在藝術道路上走得更穩。就像我,跟長春老師學了之后,通過《連環套》等戲的打磨,突然就開竅了。
張春蔚:長春老師,魏老師39歲才拜您為師,會不會有點晚呢?
李長春:不晚!他的努力大家沒看到。我9點上班,他5點就去練功了,連喊嗓都喊完了。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沒這股勁了,練功房都落灰了。魏積軍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負,他的基本功扎實,國家京劇院排的新戲,他一個都沒落下。他參與的新戲、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加起來有五六個甚至七八個,而且都很成功,在舞臺上站穩了腳跟。這多讓人高興啊!
張春蔚:魏老師,您覺得自己的嗓音在什么時候達到了理想狀態呢?
魏積軍:我覺得是40歲以后。這可能和心態、對藝術的理解有關。在臺上表演,心態放松才能發揮出最好的水平。一緊張,肌肉、氣息、嗓子都跟著緊張,聲音就不好聽了。唱京劇,“唱”可是首要的。裘先生當年演出,那票房爆滿,座無虛席。他和高盛麟先生演的《連環套》,我沒趕上,聽老師們講,那場戲太震撼了,到現在大家還回味無窮。
張春蔚:去年您退休了,還演了全本的《連環套》,這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魏積軍:去年有個武戲展演,我們劇院的田磊副院長邀請我合作,他是人才引進過來的優秀武生演員。我當時挺高興的,不過我都快14年沒演這出戲了,所以提前練了兩個月功。從春節后的三月份一直練到五月份演出,最后呈現的效果還不錯。
張玲(魏積軍妻子):退休后田磊邀請他演《連環套》,我還勸他,《盜御馬》不是他最擅長的,而且好久沒練了,可以只演坐寨或者拜山,讓學生演盜御馬那段。可他堅持要演全本,那段時間他狀態特別好,每天吃完飯就去京劇院練功,快十點才回家,每天拉兩遍《盜御馬》,我雖然心疼他辛苦,但也理解他。演出那天,我覺得是他所有戲里最完美的一場。
張春蔚:您覺得唱歌和唱戲,哪個更容易呢?
魏積軍:我覺得唱歌更容易。唱戲是綜合性的藝術,不光要唱,還要念、表演,難度大多了。唱歌自己陶醉就行,還能閉著眼睛唱。唱戲可不行,得睜大眼睛,眼神要有光、有神。
張春蔚:您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有一段《牧虎關》特別火,好多人都在對口型,您什么時候知道這事兒的?
魏積軍:我都不知道,還是別人告訴我,說大家都用這段做鈴聲,在抖音上下載。我也沒想到,而且全是女生在對口型,一段花臉唱腔能這么火,傳統京劇能以這種方式傳播,真是意外。
張春蔚:您的聲音還被張藝謀用在了奧運會上,在電視劇《青衣》里也有您的配音,張藝謀當時為什么選您呢?
魏積軍:張藝謀在選拔奧運會《論語》朗誦的聲音時,找了很多人,有京劇小生、地方戲演員,像秦腔、川劇的都有。讓我試音的時候,我用花臉的形式念了“有朋自遠方來”,錄完音給他,他覺得這聲音渾厚、明亮、滄桑又有遠古的感覺,正是他想要的。
張春蔚:對于國家院團來說,除了傳統戲,排新戲也是重要工作,但排新戲壓力不小,您怎么看?
魏積軍:對,排新戲要創造新角色,還得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可很多新戲都成了應景之作,排完就扔了,真正能留下來的不多。京劇的本質是虛擬的,唱是關鍵,要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唱得好很重要。而且劇本也得好,現在是“一劇之本”,但好劇本很難找。過去是因人排戲,現在是因題材、因社會需要來排戲。
李長春: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京劇演出太少,離開了實踐可不行,這是普遍現象。但在守正創新的過程中,絕對不能丟掉京劇規范、真實的基礎。基礎打得越牢越厚,在新的創作中手段就越多,自然而然就能產生現代京劇或新編歷史京劇的程式化東西,當然這需要時間,也需要大家共同創作。
張春蔚:魏老師,您這些年排了不少新編戲,有沒有自己比較滿意的呢?
魏積軍:我挺滿意《德林與慈禧》,它的唱腔寫得好,很感人,劇本也不錯,臺詞沒有一句廢話。我覺得不管是新編戲還是傳統戲,都得寓教于樂,讓觀眾開心的同時,還能領悟一些道理。后來也排了很多戲,像《收馬御史》是移植的新編戲。《圖蘭朵》是以歌劇形式改編的,但我不是特別滿意。《陳毅回川》是和地方團合作的,有國家藝術基金扶持,劇本挺好,可惜地方團沒有更多資源把這戲往外推廣。還有2020年排的《主角》,演李大釗,我很喜歡這個人物,他既有豪放的一面,又有知識分子的內涵和愛國情懷。演這個角色前,我翻了很多資料,所以演起來比較得心應手,觀眾的反饋也很好。
張春蔚:現在短視頻用戶有10億之多,這對傳統京劇和各位角兒們會帶來什么樣的沖擊和變化呢?
張澍:我覺得短視頻是個好東西,老演員可以通過它把京劇的精髓傳播給更多觀眾。
陳磊:我也覺得短視頻是好事,不管從什么角度,它都在傳播京劇。史依弘的短視頻就很多,聽說她有個小團隊在做這件事。
張春蔚:回顧您40多年的藝術生涯,如果用一句唱詞來形容,您最喜歡哪一句呢?
魏積軍:我最喜歡《連環套》里的一段流水,“想當年在河間誰不尊仰,李家店比武掛心腸。梁九公領旨行圍場,那時節下山崗。我用熏香殺死了二更夫他見閻王,御馬到手某的精神爽”,這段唱詞很灑脫,每次唱都感覺特別好。我這輩子學了全本《連環套》,還演了很多次,這讓我沒有遺憾。
張春蔚:每個人都需要舞臺,希望大家都能像魏老師一樣,在自己的舞臺上綻放光彩。
本節目由農夫山泉贊助播出,
所有農夫山泉都來自天然水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