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文旅投資愈加理性務實,旅游目的地的各類文旅資產,盤活存量、做優增量,已經成為文旅產業時代命題和必答題。
但通過什么樣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做到把存量盤活,把增量做優呢?
前段時間,我和專注在城區內,打造爆款新文旅項目的C總,做了一次深度交流,我還是先說結果,C總團隊在2023年初,在成都啟動第一個項目,把一個國有的連年虧損的,占地200畝的花卉苗木基地,一期開發100畝,僅用半年時間進行綜合打造,投資2500萬元,開業第一年就實現了25萬人次的客流量和2500萬元的營業收入。
之后用一年多時間,又陸續在成都和其他省份成功打造了三個項目,同樣火爆,他計劃用五年時間打造20個項目。
C總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來給大家拆解一下C總爆款文旅項目打造的方法論。
為什么是“一站式微度假目的地和戶外生活美學空間”為定位
疫情之后,雖然游客可以說走就走,可以走的更遠了,但受大的環境影響和消費分級的狀況的出現,游客的出游半徑有總體縮短的趨勢。
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短途、可自駕的旅游目的地,而城市范圍內的景區和休閑空間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成為城市居民業余和周末休閑的熱門選擇。
C總團隊打造的新型文旅項目,不是完全的親子樂園,他的定位叫一站式微度假目的地和戶外生活美學空間,內容包括親子游樂、休閑露營、特色餐飲、萌寵互動、潮流文創、臺球麻將、圍爐煮茶,拍照打卡、唱K娛樂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戶外美學生活空間。
這種定位不僅契合了現代家庭對于親子互動、自然體驗的需求,也滿足了年輕人追求個性、尋求新鮮體驗的心理。
同時,他們的場景也吸引了企業團建客群,像華為、京東方、富士康等當地的大型企業的一些團隊都去項目團建拓展,所以他們的項目是一個綜合性的項目,還包括一些老年團,當然,親子家庭確實還是第一客群。
為什么堅持采用“輕投資、重運營”的發展理念?
C總根據自己多年的投資運營經驗,并經過各種數據分析之后,在投資上嚴格采取“輕投資、重運營”的理念,通過初期三四個開業項目的嘗試,他的單個項目的體量在六七十畝到一百畝左右,是空間比較適合的。
項目硬件的投資,正常是大概在3,000萬元到5,000萬元之間,如果項目本身有很好的基礎,比如說,在城市公園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如果基礎的道路管網、廁所、停車場、綠化都有,這樣投資規模只需要1500~2,000萬即可。
這些硬件的投資,包括花卉的栽種,綠化,如果有綠化,但是可能缺少美,他們還需要做一些美學場景,然后去做一些動力和無動力的游樂設施,做一些露營設施,配套的經營的餐飲設施,還有一些休息設施、打卡裝置等,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一些這種軟件,比如說像霧森,監控,音響等等,可以把氛圍營造起來。
氛圍起來后,就是這個場地原來很少有城市居民過去,但經過他們打造之后,就成為網紅空間,就會成為市民都喜歡去的一個休閑場所。
因為這個模式不需占用建設用地指標,所以在合作方向上,基本是與重視城市公園市場化升級改造的地方政府平臺合作。
如何做到項目運營中的兩個1:1?
經過這樣的綜合打造之后,項目的特色和吸引力就非常強了,但如何實現項目運營起來后的良性收益呢,C總就要求項目做到兩個1:1。
第一個1:1,是項目投資成本和營收要基本做到1:1,比如,項目硬件投資金額是4,000萬,他們正常也要能做到4000萬左右的年度營收,差不多是1:1。
第二個1:1,是門票收入和二銷收入差不多做到1:1,比如,他們開業的第一個項目,第一年2000多萬的營收,其中,餐飲部分的收入做到了800多萬,其他的二銷,基本上做到兩百萬多萬,加起來有1000萬多一點,基本上做到了1:1。這個在收門票景區當中,算是非常良性的收入比了。
如何通過運營兜底,讓政府投資無顧慮?
C總的項目操盤的基礎邏輯就是運營導向,完全是把錢花在刀刃上,運營要與政府平臺公司要進行剝離。
這個合作的模式是什么樣的呢?
因為他堅持的是輕投資,重運營,也是EPCO的模式,硬件等基礎投資這些都是由政府平臺公司來投,C總投資運營,相當于政府投硬件,他投軟件。
比如說,項目的整個運營團隊的所有開支,包括工資、社保、獎金等,開業的營銷宣傳推廣,各種經營設施維修、更新、保安保潔等等,全部C總投。
政府是一次性投資,他是持續性投資,政府一次性投完之后,他就沒有成本支出了,成本全在C總這邊。
從政府來講,算是一種發揮雙方優勢,互利共贏,也是盤活存量資產的合作結構。
政府平臺公司與C總公司是分配項目總營收,他要對政府的投資進行兜底。
那他如何進行投資兜底呢?
第一點,這兜底是按年計算,C總現在初步采取的是按投資額的5%,或者營業收入的10%,哪個高取哪個,就高不就低。
舉個例子,比如政府投資4,000萬,C總一年最少給政府交保底資金200萬,因為政府一次性投資,所有運營相關的費用不用再做任何額外支出,政府每年至少能得到200萬元現金收入,政府就更加愿意接受。
在這個分配模式下,C總會嚴格控制政府的投資額,因為政府投的越多,他給政府兜底的金額越多,所以他一定是量入為出,運營體系前置測算,一定是嚴格控制投資額度。
因為按照剛才的舉例,他給政府基礎的兜底金額是200萬,如果他們合作的項目一年的業績做到3,000萬 4,000萬,給政府的兜底金額有可能就變成了300萬或者400萬。
第二點,項目在當地納稅,至少納稅6個點的增值稅,加上他的企業所得稅,可能又去到8個點以上,那么當地財政就又賺到二十來個點的稅收。
另外,每個項目需要至少40位左右的管理和運營人員,多數從當地招聘,解決當地一定的就業問題,而且這個項目一火爆,它就會對項目周邊的人氣和商業等進行盤活帶動。
第三點,項目流水先過政府平臺公司的賬,他們做了兩套計算方法,相當于GDP做了兩倍。
比如,這個項目一年做3,000萬元銷售額,這3,000萬元,先進入政府平臺公司的賬戶,按協議約定,如給平臺公司分10個點的話,然后平臺公司留下保底10個點后,另外九十個點返給C總項目公司做運營費用。
這樣雙方公司都可以進行清晰的財務并表,C總公司并表收入為總銷售額的90%,平臺公司并表收入為10%凈收益,且平臺公司可以并表100%的總銷售額,C總公司可以并表總銷售額90%,雙方的財務收入都很清晰透明且合規。
所以像這種投資又小,見效又快,然后又基本上沒什么風險的小而美的文旅項目,肯定會是未來政府投資的主流方向。
如何通過運營賺取自己的項目效益?
按照上述的合作模式,C總團隊主要通過后續的運營來實現價值,項目前期的規劃策劃費用基本收的很少,施工方面也可以參與,也可以不參與,可以由政府平臺公司來完成,他的最核心的效益來自于運營,這樣可以最大化的解決民營企業與政府平臺合作過程中復雜的流程。
那他如何才能從項目運營上賺到錢呢?
首先,他要承擔運營成本,且要每年兜底保底費用,整個項目就變成是C總團隊來做主導。因為不是每個地方都適合做這個項目,也不是每個地段或場地都適合,所以他選一個項目的時候,必須是精挑細選。這樣可以保證項目的運營和收益做到他的團隊可控和可測算。
第二方面,他對自己的產品的數量要求保持克制,畢竟是他要承擔運營成本,且要每年兜底保底費用,如果一旦把項目做爛了,品牌做起來不容易,做壞只需一個案例。
所以他們其實選每個項目,都是非常審慎的去做選擇,這樣可以最大化的保證項目的質量和盈利能力。
第三方面,為保證項目高效運營,他搭建了一個2+5+1模型的標準化管理體系和整套運營SOP。
確保在人才組織架構搭建方面,每個項目的管理團隊配置、運營團隊配置、激勵機制以及包括整個的人員的培訓、人才梯隊建設等等方面,做到有溫度、高水平、高效。
優秀的運營是人干出來的,優秀的團隊、精細化的運營,才能確保項目能夠持續受市場歡迎,才能持續盈利。
第四方面,他會打造一個極具品牌價值和口碑的文旅項目IP,讓品牌溢價。
都說文旅產業創新升級要順勢而為,你看C總的商業模式,
他就是在緊跟大勢:
緊跟政府需要盤活存量資產做新文旅的大勢,
緊跟城市公園市場化的大勢,
緊跟促消費創就業的大勢,
緊跟大眾消費分級的大勢,
緊跟本地客群消費幾十塊錢可以耍得開心,
消費100元就可以吃得好的大勢,
把情緒價值滿滿,極具性價比,質價比的好產品持續打造出來。
未來的文旅,詩與遠方,與家門口,同在。
(我建了一個老魏文旅新模式案例群,每周會在這個群里更新,帶你學習我每周采訪發現的,文旅行業拿到結果的創新升級實戰案例,點擊右上角頭像私信我,拉你進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