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增長,對于尾氣凈化企業而言,是否面臨挑戰?
“公司汽油乘用車催化劑產品銷量一年突破百萬套,其中近半數配套新能源汽車,插電式混動汽車的高速增長已成為業務增長的重要驅動力。”4月25日,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云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年一季度,“成都造”催化劑產品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取得“開門紅”。他還透露,“今年儲能業務將迎來爆發,海外市場收入或將迎來大幅增長。”
從燃油車到新能源車,從現在的“國六”標準到將來的“國七”標準,這家深耕環境催化劑領域20年的成都企業,如何憑借技術硬實力把市場的變量化為訂單增量?在“雙碳”背景下布局儲能、氫能等新領域,如何迅速在新賽道跑出加速度?
培育了五年的技術“種子”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爆發
“市場爆發看似突然,實則是我們技術積累的必然結果。”王云坦言,早在六年前,企業就洞察到混合動力車的市場潛力,開始開發專用催化劑,“即便早期市場規模小、研發回報周期長,但我們的研發團隊坐得住‘冷板凳’。”研發投入不降反增。“2024年,公司的研發投入呈增長趨勢,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同比增加,如此大量的研發投入在業內并不常見。”王云說。
市場機遇十分關鍵。“當前我國自主品牌及造車新勢力迅速崛起,汽車市場格局發生改變,我們憑借研發基礎,抓住機會為自主品牌配套產品,滿足市場新需求的同時提升了自身市場占有率。”王云告訴記者,如今,突破百萬套的汽油乘用車催化劑銷量中,新能源汽車配套占比近50%。
這一過程,要求企業的制造能力同步升級。“通過智能化改造與數字化轉型,我們的生產線已達工業4.0標準,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顯著提升,為‘成都造’催化劑產品贏得市場口碑。”他以最新一代天然氣重卡催化劑為例,“成本較初代降低70%-80%,且完全滿足‘國六’排放標準,是市場唯一。”在天然氣重卡催化劑細分市場,公司市占率穩定在30%以上。
當前,我國正在研究制定“國七”標準,新的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意味著更嚴格的技術門檻。對此,王云直言“機遇大于挑戰”。“我們5年前已啟動技術預研,全系列產品對標歐七標準完成驗證。”他說,公司計劃在部分細分領域實現從“并跑”到“領跑”的跨越,“過去20年,我們打破了技術壁壘,未來,要讓‘成都造’技術在國際市場有話語權。”
產業鏈協同效應持續發揮
海外儲能業務取得“開門紅”
“今年,我們預計新業務營收占比將大幅提升,海外儲能市場正在爆發。”王云用“三條增長曲線”概括公司在“雙碳”背景下的布局邏輯:環境催化劑業務為第一曲線,儲能與儲能+為第二曲線,復雜高性能復合材料結構件等前瞻領域為第三曲線。此前,公司90%的收入來自于催化劑產品。“布局底氣源自底層技術優勢,發展得益于成都良好的產業生態。”王云說。
在成都高新區,中自科技建設的先進固態電解質材料中試平臺已經投運。“這是公共試驗平臺,有助于推動全產業鏈協同。”他介紹,“以固態電池為例,技術攻關成功后,中試平臺如同紐帶一般,支持正負極材料、電解液等上下游企業進行驗證,進一步放大技術成果。”
中自科技和成都龍頭、鏈主企業強強聯手,進一步夯實競爭力。與新研氫能聯合,推動氫燃料電池重卡在成渝氫走廊示范運營;與通威集團簽署戰略協議,探索“光伏+儲能”一體化方案,推動了產業鏈的延伸和完善。
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成都造”儲能產品正在加速滲透。“我們的儲能產品解決了當地電力不穩定的痛點,以高性價比迅速打開市場。”王云表示,在這背后,是企業與成都高校產學研用深度協同所帶來的創新支撐。從2022年開始,中自科技與電子科大合作,通過轉化高校成果,迅速入局儲能行業,產品從培育到市場化周期大幅縮短。“公司已在歐洲國家簽訂大額儲能訂單,海外業務迎來開門紅,全年海外營收預計將大幅提升。”他說。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吳茜 圖片 受訪者 編輯 曾雪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