蝰魚Chauliodusspp. 屬于巨口魚科,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熱帶和溫帶海域。共有8種,斯隆氏蝰魚Chauliodus sloani研究相對充分。
它們在白天通常會躲在中層帶,到了夜間便會上浮到較淺的水域捕食。和真正的蛇一樣,蝰魚通過低頻率捕食較大的獵物來降低消耗,燈籠魚、圓罩魚、十足類和橈足類等都在它們的食譜上,因此它們有即使在巨口魚目中都略顯夸張的長牙、基本退化的鰓耙和極具彈性的胃。
斯隆氏蝰魚Chauliodus sloani/ Oceana Europe,fishesofaustralia.net.au
作為兇猛的捕食者。蝰魚滿口夸張的牙齒不能倒伏,可以像牢籠一樣鎖住獵物,防止獵物逃脫。它們的前幾節椎骨退化,椎體完全被富有彈性的脊索取代,這使得它們的嘴能張到更大。雖然外形恐怖,但蝰魚其實只能長到 30 多厘米長。
馬康氏蝰魚Chauliodus macouni頭部 / David Csepp, NMFS/AKFSC/ABL,public domain
蛇口異星杉魚Heterophotus ophistoma也是巨口魚科的深海魚類 / www.eisk.cn
蛇鯖科 Gempylidae 也稱“帶?科”,是鯖形目帶魚亞目中種類繁多的一科。這些兇猛的捕食者廣泛分布于熱帶及亞熱帶較深的海域,具有很高的多樣性。該科的成員外形各異,有長有短,因此曾被認為是多系群。
蛇鯖Gempylus serpens,體呈側扁的帶狀,很容易被不熟悉的人當成比較短的帶魚。該種廣布于全世界熱帶及亞熱帶海域,通常棲息深度在 0~200 米,白天躲在深水中休息,晚上則上浮到較淺的水域覓食。
蛇鯖Gempylus serpens/ Jeffrey T. Williams. License: CC BY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短蛇鯖Rexea prometheoides,顧名思義,體形粗短,其所在的屬種類繁多但體形通常不大,該種最大也僅有 40 厘米長。這種小魚通常獨自生活在印度-西太平洋區水深 135~540 米的大陸架外緣、陸坡海域。
短蛇鯖Rexea prometheoides/ Jerome Huet,CC BY 4.0
異鱗蛇鯖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是真正的“escolar”,因櫛鱗與圓鱗相混雜而得名。它們尾柄上的側突和游離小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金槍魚等鯖科魚類。異鱗蛇鯖是向速游方向演化的蛇鯖,以游動迅速的小魚和頭足類為食。
異鱗蛇鯖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 Hugues Evano,CC BY 4.0
棘鱗蛇鯖Ruvettus pretiosus體長可超過 2 米,是最大的蛇鯖。它和異鱗蛇鯖即是臭名昭著的“油魚”,含有人體不能消化的蠟酯,吃多了很容易“噴射”。異鱗蛇鯖含量較少,風險相對較低,少吃點問題不大。而棘鱗蛇鯖肌組織中含有 25% 的蠟酯,是危險的蠟毒魚,容易造成油性腹瀉,加熱和冷凍也無法明顯降低風險,幾乎只能作為“工業用魚”來提煉潤滑油。如果在市場上見到鱗片粗糙像棘刺一樣的所謂“銀鱈魚塊”,請不要購買。
棘鱗蛇鯖Ruvettus pretiosus/ NOAA Okeanos Explorer,public domain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PROFILE
暮暉熠熠
泰安市特殊教育中心視障部學生
不專業的博物學愛好者
微博認證科普博主
文中部分圖片版權來源不詳,無法與著作權人一一取得聯系,未能及時支付稿酬,在此表示由衷的歉意。有關著作權人可與我們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