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徐燦青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近日,位于合肥高新區的合肥祥源城四期二項目正式進入機電安裝工作關鍵階段。同時,項目團隊總結的《結構多變大體量超高層綜合施工技術研究與應用》科技成果在安徽省建筑行業協會舉辦的成果評價會中,被評價委員會專家組鑒定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合肥高新區“第一高樓”。中建二局供圖
該項目總建筑面積約34.63萬平方米,包括1棟268米超高層辦公塔樓及附屬地上6層、地下3層商業裙房,為合肥高新區“第一高樓”,含商務、休閑、生活業態。中建二局安徽分公司平均年齡32歲的項目團隊圍繞智慧建造、精益建造等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已獲國家級協會科技獎3項、省部級工法5項、專利20余項,對建筑行業超高層結構輪廓多變、突變桁架轉換層等施工難題解決具有推廣借鑒價值。
95后項目技術工程師徐昊介紹,面對超高層標準層與非標準層的結構差異、結構截面大難以加固等問題,團隊創新研發超高層全鋁模施工成套技術,使得施工效率提升30%以上。在異形結構施工中,團隊又提出附著腳手架多工況自適應技術,動態模擬不同結構節點的荷載分布,將該異形結構施工周期有效縮短20%。
值得一提的是,項目團隊通過高精度傳感器實現實時采集塔吊、施工電梯等設備的運行數據,結合邊緣計算與AI算法,對臨邊作業風險進行智能預警,為超高層施工安全管理提供數智化范本。
項目技術團隊。中建二局供圖
項目作為典型超高層綜合體建筑,涉及多項復雜工藝。“我們通過型鋼混凝土同步施工技術,實現混凝土澆筑與鋼結構施工無縫銜接,突破傳統工序交叉干擾的瓶頸,通過技術創新,項目不僅提前完成主體結構封頂節點,還使材料損耗率降低18%。”徐昊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