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雅安市蒙頂山茶文化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標志著四川省首部茶文化保護法規落地。蒙頂山憑借其悠久的種植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迎來了一場法治化、系統化的保護與振興行動。
《條例》通過品牌建設、科技創新、產業融合等舉措,為蒙頂山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春茶飄香的季節,蒙頂山茶區的生機與活力正通過政策紅利、品牌升級和產業轉型的“三重奏”,譜寫綠色經濟新篇章。
政策紅利01
法治護航下的茶產業振興
在名山區蒙頂山鎮蒙山村,海拔880米的山坡上,80歲的古廣均踩著板凳,伸手探向一株老茶樹的頂端。茶樹高逾2米,斑駁的枝干記錄著時光的痕跡,嫩芽在晨霧中泛著微光。
“我10歲時它們就這么粗了,守了70年,它們還是這樣精神。”老人輕撫著直徑近20厘米的樹干,仿佛在與一位老友對話。這片40余畝的古茶園,存活著上百株樹齡超80年的老川茶。
“100年樹齡以上的古茶樹或者具有重要歷史、文化、觀賞、科研價值及重要紀念意義的茶樹,按照古樹名木相關規定進行保護。樹齡在80年以上、不滿100年的茶樹應當作為古茶樹后續資源,參照三級古樹進行保護。”古廣均的兒子古學祥拿著《條例》對父親說,這些茶樹不僅是蒙頂山茶歷史的“活化石”,更是《條例》中“特殊茶樹資源保護制度”的實踐縮影。
《條例》明確規定,對古茶樹資源實行名錄管理,禁止破壞性開發,并通過政府補貼和技術支持幫助茶農科學管護。
《條例》的出臺,讓古廣均的“一個人的戰斗”升級為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我們將邀請高校科研團隊在古茶園建立種質資源庫,篩選出抗寒、高香型單株進行擴繁;搞一個‘古樹認養’項目,消費者可通過物聯網觀看茶樹實時生長情況。”古學祥接過父親的剪刀:“以前覺得這些老茶樹是負擔,現在明白了它們是‘綠色古董’。”
三十公里外,與蒙頂山遙遙相望的名山區前進鎮新市村總崗山上,茶農們正在山間采摘老川茶。
老川茶,是四川本土茶樹的古老品種,歷經數百年自然馴化,形成了獨特的抗逆性和風味。然而,隨著現代茶產業規模化、標準化浪潮的沖擊,老川茶因產量低、管理成本高逐漸被邊緣化。
前進鎮新市村黨支部書記曾榮深知,若僅靠情懷呼吁保護老川茶,終將難以為繼。
“老川茶的保護不能脫離老百姓的生計,只有讓茶園‘活起來’,才能讓茶樹‘留下來’。”這一理念催生了“保護與增收”的雙軌戰略——新市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與四川忠偉農業有限公司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對200余畝老川茶茶園實施標準化管理,企業注入資金與技術,茶農以土地和勞動力入股,村集體則扮演協調與監督角色。
夕陽為古茶樹鍍上金邊,住在古茶園里的古廣均每天都要到茶園里走走看看。在這片流淌著千年茶韻的土地上,每一個新芽都在訴說:真正的傳承,從不是簡單地留住過去,而是讓歷史活在當下的呼吸中。
品牌建設02
從“地方名片”到“世界符號”
“《條例》實施后,蒙頂山茶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邁入新階段,以蒙頂甘露、蒙頂黃芽為代表的特色產品,通過文化賦魂、科技賦能、產業融合等路徑,實現了品牌價值的躍升與影響力的突破。”名山區茶業協會秘書長鐘國林說,“蒙頂甘露與蒙頂黃芽作為蒙頂山茶的核心品類,承載著千年貢茶的歷史基因。”
蒙頂甘露茶以“色翠、香高、味醇、形美”著稱,其傳統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工藝中“三炒三揉”的獨特技法,賦予茶葉鮮爽甘潤的滋味;蒙頂黃芽則屬黃茶類,以“黃湯黃葉”為特色,兼具綠茶的清香與黑茶的醇厚,其制作需經歷“悶黃”工藝,且對溫濕度控制要求極高,展現了傳統制茶技藝的精妙。
《條例》明確要求,加強對“蒙山茶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支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建立工作室,開展人才培養。例如,張躍華等制茶大師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公示名單,通過師徒制傳承蒙頂甘露的手工技藝,確保傳統工藝不失傳。
《條例》鼓勵開發茶文化衍生品,如“熾小茶”原葉茶飲料、藏茶精華粉等創新產品,將傳統茶文化與現代消費需求結合,年經濟效益超2億元。同時,茶旅融合項目如牛碾坪茶旅綜合體、云臺山國家農業公園,將茶園觀光與體驗結合,打造沉浸式品牌體驗場景。
“《條例》的實施,標志著蒙頂山茶品牌建設進入法治化、系統化新階段。”名山區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楊華說,未來,名山區將整合文化資源與科技資源,例如深化與院士團隊在綠色防控、加工技術上的合作,提升產品附加值。同時,借助“蒙頂山茶商大會”等平臺拓展國際市場,推動品牌從“中國名茶”向“世界名飲”升級。
產業未來03
科技賦能綠色經濟的展望
“在杭州的數據庫就能檢測到我們總崗山上老川茶的病蟲害情況,該系統用于病蟲害的精準監測和預警。”總崗山上,茶企負責人徐建正在測試茶園的“機器”,該系統利用無線通訊、圖像識別等技術,對茶園病蟲害情況進行監控,實現監測信息從采集、傳輸、分析、處理到共享的數字管理,形成完善的監測監控、預警預報體系。
在蒙頂山下茶馬古城的茶葉店時,游客可通過掃產品上的“二維碼”追溯茶葉全生命周期。
蒙頂山茶的核心競爭力源于其生態稟賦,而擁有科技賦能的智慧茶園,讓這一生態優勢展示在眾人面前。
總崗山上的智慧茶園,正是《條例》中所倡導的現代茶園管理模式。
“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茶園管理的數字化監控。”鐘國林說,蒙頂山茶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原真性”與生態優勢。
2021年,名山區劃定了4500畝蒙頂山茶原真性保護區,采用有機生態標準化管理,禁止使用化肥農藥,并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全程溯源。目前,雅安已建成綠色茶園59.71萬畝,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有機茶認證數量達100個,綠色食品認證387個。
“《條例》的出臺,將推動茶園管理、加工工藝、質量檢測等環節的標準化,促進產業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型,提升產品附加值。”雅安市手工茶協會會長王自琴說,“通過‘文化+生態+科技+旅游’的多維驅動,蒙頂山茶產業有望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邁進,成為兼具經濟效益與文化價值的標桿產業。”
楊華說:“蒙頂山茶的未來,是文化、生態與科技的深度融合,通過‘三茶統籌’(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我們不僅要讓蒙頂山茶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更要讓它成為中華茶文化對話世界的橋梁。”
未來,蒙頂山茶既需堅守千年傳承的生態智慧與非遺技藝,也需擁抱數字化與全球化浪潮。通過有機化種植、文旅深度融合、全產業鏈協同,蒙頂山茶有望從“區域名片”躍升為“世界級茶品牌”,為中國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雅安模式”。
《條例》的實施,不僅是法治守護文化的創新實踐,更是一場傳統產業向綠色經濟轉型的深刻變革。當千年茶脈在法規的滋養下生生不息,蒙頂山茶的故事,正從川西深山走向世界舞臺。
編后語
蒙頂山,這片承載著千年茶韻的土地,因《條例》的實施,正經歷著一場意義非凡的變革。它見證了古老茶文化在現代法治框架下的新生,也預示著傳統茶產業向綠色經濟轉型的美好前景。
從文化保護層面看,《條例》對蒙頂山茶文化內涵與外延的精準界定,為其傳承筑牢根基。將特殊茶樹、傳統制茶工具、非遺技藝和歷史遺跡納入保護名錄,不僅守護了蒙頂山茶文化的“根”,也讓古老傳說和技藝得以延續。在非遺工坊里,像張躍華、湯哲鑒這樣的代表性傳承人,因《條例》的支持,傳承之路更有底氣,古老技藝在鐵鍋中煥發生機。這不僅是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更是對民族精神瑰寶的傳承,讓蒙頂山茶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繼續熠熠生輝。
在產業發展領域,《條例》帶來的政策紅利為茶產業注入強大動力。古茶樹保護制度讓茶農意識到古茶樹的價值,從“負擔”變為“綠色古董”,政府補貼和技術支持助力科學管護,“古樹認養”、建立種質資源庫等創新舉措,讓古茶樹資源得到合理利用。老川茶保護與增收雙軌戰略,通過企業與茶農合作,實現標準化管理,使老川茶在現代產業浪潮中找到立足之地。品牌建設方面,蒙頂山茶借助《條例》,通過文化賦魂、科技賦能,提升品牌價值,拓展國際市場。產業融合發展促使茶旅項目興起,智慧茶園建設讓生態優勢得以彰顯,推動產業向現代化、集約型轉變。
蒙頂山茶文化保護與茶產業發展的成功實踐,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寶貴經驗。它證明了法治在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文化與產業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模式值得借鑒。
未來,希望蒙頂山能繼續秉持創新發展理念,在堅守傳統的同時,積極擁抱新技術、新市場,讓這片土地上的千年茶韻香飄萬里,為中國茶產業的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來源:名山融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