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2025年4月24日,烏克蘭財政部長馬爾琴科對媒體表示,烏美之間一項關鍵礦產協議仍存在諸多未解決的問題,基輔方面正“盡快”推進談判。就在一周前,烏克蘭與美國簽署了一份關于擴大經濟合作的備忘錄,明確提出將通過開發烏克蘭的自然資源,開啟所謂“重建經濟”的新篇章。
但背后的現實,令人不安。所謂“合作”,本質是資源換援助,是用主權為戰爭融資,是烏克蘭在地緣政治的夾縫中一次徹底的戰略性出賣。這份協議由特朗普政府主導推進,自其今年1月開啟第二任期以來,已多次向烏方施壓要求簽署。事實上,早在今年2月,特朗普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白宮會談就圍繞這份自然資源協議爆發激烈爭執。根據多家媒體披露,特朗普要求烏克蘭將礦產開采權與未來收益的大比例讓渡給美方企業,并設立一個由美國控制的“重建投資基金”,以此換取延續援助。而澤連斯基對此提出強烈反對,談判因此破裂。
如今,協議再度被重新擺上桌面,意味著烏克蘭方面在美國的壓力下不得不妥協。馬爾琴科的表態雖措辭“合作”,實則透露出焦慮和被動。烏克蘭總理什梅加爾和多位高級官員已集體赴美,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春季會議,實為圍繞這份協議進行密集游說與談判。而所謂的“尚有分歧”,背后可能正是烏方在如何保住主權紅線與換取美元之間左右為難。
烏克蘭擁有歐洲最大的鈦、鋰、稀土等戰略資源儲備,是當前全球綠色能源與軍工產業鏈中的“潛力股”。而在俄羅斯全面入侵后,這些資源不僅被視為烏克蘭經濟恢復的關鍵,也成為美國眼中不可錯失的戰略資產。美國表面支持烏克蘭抗俄,但在資本邏輯下,“打完仗你就欠我一身債”才是根本邏輯。
這份協議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地緣政治層級的資產重組。美國看中的并非烏克蘭的“勝利”,而是戰后可控、可采、可操作的資源紅利。從“租借法案”到凍結俄羅斯資產的分配機制,再到如今的礦產控制權談判,所謂“幫助烏克蘭”已被徹底異化為“資源再分配”的政治工程。
問題在于,烏克蘭民眾是否意識到這份協議可能帶來的長期后果?當礦山的主權、地下的戰略金屬、甚至自然資源的利潤分成全部被納入美國監管體系時,烏克蘭還剩多少自主經濟能力?這份協議如果簽署,勢必將在未來數十年內將烏克蘭的國家發展綁縛于美資資本網絡之中,陷入典型的“債務主權交換”陷阱。
澤連斯基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烏克蘭不出售主權,不換資源換援助”,但在戰爭拖延至第三年,西方援助不穩定、軍隊戰力枯竭、經濟崩潰的多重壓力下,這種底線還能守多久?眼下澤連斯基政府即將面臨一次關于主權與求生的終極抉擇:要金礦,還是要國家完整。
這并非危言聳聽,類似案例早已出現在世界其他地區。非洲多國早年以資源換取“重建貸款”,結果陷入數十年財政黑洞與產業空心化泥潭;拉美國家因主權換資本的模式被迫接受IMF長期監控。如今,烏克蘭若接受“礦產援助”協議,亦是走上相同老路。
美國的戰略計算并不復雜:與其無限制地持續軍援一個戰場邊緣化的國家,不如提前鎖定未來收益,通過投資協議將烏克蘭變成美國地緣產業鏈的一環,戰后利益穩穩在握。特朗普在白宮的高聲爭執不是意外,而是清晰展現出美方“投資收益化”的外交本質。
烏克蘭若簽下這份協議,將不僅出讓地下資源,更將未來數十年的財政主權、政策空間、自主戰略決策都納入美國手中。這不是合作,而是重新殖民。這不是援助,而是新形式的掌控。這不是“自由的代價”,而是現代版的“債務殖民”。
所謂“我們正在盡快簽署協議”,聽上去是財政部長在執行任務,實則是一個國家在迫于現實之下發出的求生信號。在資本和武器主導的博弈中,烏克蘭顯然不再擁有議價權。而這份礦產協議,也將成為澤連斯基政府最沉重的一份政治遺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