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長沙的75歲周奶奶,半年前因肺炎做了氣管切開術,術后卻遇到氣管塌陷、瘢痕增生,導致氣道嚴重狹窄,只能通過脖子上的氣管套管呼吸、咳痰,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輾轉多處治療無果后,在湖南省人民醫院耳鼻喉三病區經周建波主任醫師團隊手術重建氣道,找到了脫管希望。
據了解,周奶奶半年前氣管切開后不僅失去了說話的能力,家人護理時也時刻擔心肺部感染風險。周建波主任醫師團隊通過詳細檢查發現,周奶奶的氣管套管周圍長滿了“肉疙瘩”(肉芽組織),關鍵位置有兩處嚴重狹窄:第二氣管環前壁塌陷,像水管被壓扁了一塊;第三氣管環后壁瘢痕狹窄,管腔縮窄超過一半,就像水管中間被堵住大半,呼吸全靠“擠縫隙”。“喉和氣管是呼吸、說話的‘主干道’,周圍都是重要神經和血管,手術就像在‘刀尖上繡花’,稍有偏差可能大出血或說不了話。”周建波解釋。
面對復雜病情,周建波團隊創新性采用低位氣管切開下,氣管瘢痕狹窄袖式切除+端端吻合術,簡單說,就是把狹窄、病變的氣管段像“剪壞袖口”一樣切掉,再把兩端健康的氣管重新縫起來,恢復氣道通暢。手術特別保護了喉返神經等重要結構,避免術后聲音嘶啞。目前周奶奶已經能耐受“堵管”,4月24日出院。再觀察1個月左右,若完全適應,就能拔掉氣管套管,徹底告別“帶管生活”,重新說話、自由呼吸。
周建波解釋,長期戴呼吸機、外傷或不當插管,容易引發氣管瘢痕狹窄,表現為喘氣難、聲音啞、喉嚨響。傳統治療如支架植入、激光切除等,往往只能暫時撐開或灼燒表面瘢痕,深層瘢痕組織易再生導致復發。而此次采用的氣道重建術,通過徹底清除病變組織并保護雙側喉返神經迷走神經,從根源上降低了狹窄復發風險,患者術后呼吸功能和發音功能都得到了很好地保證。
作者:湖南省人民醫院耳鼻喉三病區 王元元 王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