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發現,重力加速度 和圓周率 的平方非常接近,這是真的的嗎?
我們先來驗算一下。
在地球表面的某一固定點,重力是由萬有引力和離心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地球表面的不同點,重力加速度范圍為9.764~9.834m/s2,其具體值取決于考察點的地質結構、海拔、緯度和經度等因素。
根據國際計量大會的規定,在沒有特別說明的情況下,重力加速度 取值為9.80665,而 的取值為3.14159,其平方為:
3.141592≈9.86959
它相對 差約
(9.86959-9.80665)/9.80665=0.64%
可見,二者的值的確非常接近。
那么,這是巧合還是必然呢?
這得從米和秒這兩個單位的由來說起。
在長期的實踐和觀察中,人們意識到,以可重現的自然現象為基礎建立長度和時間單位是非常可靠的選擇。
時間方面,人們發現,地球上一個確定點,連續兩次出現太陽高度完全相同的時間間隔是固定的(實際有微弱變化),此即太陽日(sd)。于是人們采用六十進制來劃分一個太陽日,從而確定了了1秒為
1579年,瑞士人布爾吉制作了第一塊有秒針的鐘,但不是很準確。1656 年,荷蘭科學家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1629~1695)發明了第一臺擺鐘,能以秒為最小單位的精確計時的鐘。
在長度方面,1588年,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發現鐘擺擺動周期的規律性。
其規律為,鐘擺的周期只取決于鐘擺的長度,具體為
1645 年,意大利天文學家里喬利首次測定了”秒擺“(半周期為1秒的鐘擺)的長度。1675 年,意大利人布拉蒂尼提出,基于秒擺建立長度的通用測量單位(metro cattolico),這是1米的最初來源,即
可見,若按此定義1米,則必然導致重力加速度在數量上剛好等于 的平方,即 ,這顯然不是巧合,而是必然的!
但現在,這種嚴格一致的必然顯然沒有了,如上所計算, 的平方與 存在0.64%的差異。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這種1米的定義在100多年后來被淘汰了。
法國天文學家里歇發現,由秒擺得出的長度在不同地方有所不同,例如他發現法屬圭亞那和巴黎之間的長度差異達0.28%。
考慮到地球形狀的穩定性(實際在微弱變化),1789年,法國科學院決定,新的長度單位應等于從北極到赤道距離的千萬分之一,并決定以經過巴黎的一個叫先賢祠的地方的子午線為具體測量路徑。
1791年至1798年間,由法國人德朗布爾和梅尚率領的一支探險隊,精確測量了敦刻爾克鐘樓與巴塞羅那蒙特惠奇城堡之間的距離。
法國人想據此以計算穿過先賢祠的子午線弧的長度,但這需要知道地球作為一個橢球的偏心率才可以,它嚴重依賴于赤道附近的子午線的測量數據。
而在此之前的1739年,法國赤道大地測量團已完成了對厄瓜多爾附近的一段子午線的測量。
實驗物理學家完成了測量,現在輪到理論家大顯身手了,著名數學家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1749~1827)登場了。
他先結合了法國赤道大地測量團的數據和德朗布爾-梅尚的測量數據,推算出地球的子午線的偏心率為1/334;接著,他又利用敦刻爾克和巴塞羅那之間的子午線長度,推算出巴黎先賢閣子午線從北極到赤道的長度L;最后,將此長度L除以一千萬,就得到1米對應的長度了,即
到此,1米和1秒分別都定義好了,它們的定義看起來是獨立的,所以上面的(1)式顯然不可能再成立了,即
因此, 。
也就是說,按照邏輯,這里的應該是不等號,當然實際上也是如此。
但問題是,為什么這個不等號卻非常像等號呢?因為按照本文開始的驗算,左右相差不過0.64%!
這是因為,法國人在選擇新的1米的標準時,明顯還是受到了之前布拉蒂尼提出的”以半周期為1秒的單擺的擺長為1米“的影響。
換句話說,法國人并不想徹底與過去切割,畢竟那個1米的標準曾經流行了100多年的時間!這樣做的好處是,之前建立的數量關系在一定范圍內依然有效,而不至于要全部推倒重來。
因此,法國人的想法是,盡量與之靠近,但必須采用一個完全獨立的定義來重新定義。
結果是,法國人找到了新的定義方式,它就是巴黎先賢閣子午線從北極到赤道的1千萬分之一。
據此單位標準,重力加速度 的數值不再恰好是 ,而是接近現在的標準值9.80665,這樣一來, 只能是非常接近 了!
由此可見,重力加速度 非常接近圓周率 的平方這件事,并不是巧合的,而是必然的,是偶然中隱含的必然。
這個必然是人類的習慣造成的——人們總是想讓新的標準盡可能與舊的標準接近或兼容,而不是完全不同。
試想,若巴黎先賢閣子午線從北極到赤道的距離,與半周期為1秒的單擺的擺長的一千萬倍相差很遠,法國人可能會選擇另一個倍數來定義米,甚至可能不選擇先賢閣子午線,而選擇其他的某個距離。
但是,幸運的是,選擇先賢閣子午線時,1千萬這個天選之數也恰好被選擇了,這才算是一個美妙的偶然巧合。
現在,時間和長度的單位都已經被重新定義了。
1秒被定義為銫-133原子基態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而1米被定義為1/299792458 s內光在真空中行進的路徑長度?。
與法國人的想法一樣,現代的新定義,也都遷就了之前的定義。要不然,光速不會是299792458m/s這樣的一個數,而按這個光速數值,1米與之前法國人定義的1米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
正如薛定諤所指出的,物理學不僅是一門不斷創新的自然科學,既然它是人類發現并建立的,它必定也是一門由人物和歷史記憶構成的人文科學。
正因為如此,物理量單位雖然反復被重新定義,但卻盡力繼承了之前歷史中的數量關系。正是這種繼承關系,導致了一種物理學中廣泛的歷史關聯的必然性。
圓周率 的平方與重力加速度 很接近,正是這種必然性的體現。
參考文獻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cond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the_metre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ench_Geodesic_Mission_to_the_Equator
[4]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ndulum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物含妙理(ID:wuliboke),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