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記者 樊友寒 黃麗娟
4月24日,盤龍城遺址入選2024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再次讓世界的目光聚焦武漢。這座建城3500年的商代古城,以其厚重的歷史積淀和創新的活化利用,成為武漢文旅融合發展的生動縮影,近日,長江日報記者走訪了湖北省博物館、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看到曾侯乙編鐘的千年回響、紅色舊址的崢嶸歲月和盤龍城遺址的文明密碼,吸引著全國游客紛至沓來。武漢正以“歷史為根,紅色鑄魂”,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讓城市文脈“動”起來,為文旅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動能。
越王勾踐劍被圍得水泄不通
省博文物震撼游客
越王勾踐劍前圍滿了游客。長江日報記者 樊友寒 攝
在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展廳,這件鎮館之寶被上百人圍住拍照已是常態。4月23日下午,記者隨著展廳門口蜿蜒數十米的長隊緩緩走入,又在人群外圍等候了近10分鐘,才抓住機會擠到第一排,一睹越王勾踐劍真容。同一時刻,在陳列曾侯乙編鐘、云夢睡虎地秦簡等重量級藏品的展廳,也是人頭攢動的相似景象。
2024年,湖北省博物館接待觀眾超過500萬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超七成。2025年春節假期,7天共接待游客199623人次,外省觀眾占比約84%。
“這是我們這趟旅程必打卡的地方。”33歲的王女士是貴州人,第一次來武漢。在她看來,博物館最能體現當地文化,所以每到一座城市旅游,她都會到當地的博物館轉一轉。
“之前就經常在社交媒體上刷到湖北省博物館,知道是全國聞名的網紅博物館,今天一來果然名不虛傳。”王女士告訴記者,她在曾侯乙編鐘展廳停留了1個多小時,被這組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出土青銅編鐘深深地震撼,手機里拍攝了上百張照片。
湖北省博物館從早上就開始排隊的人群。長江日報記者 樊友寒 攝
據悉,曾侯乙編鐘出土后,一直在湖北省博物館陳列展出,成為鎮館之寶,每年有近500萬海內外觀眾來漢一睹其芳容。4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會議正式宣布,曾侯乙編鐘入選第八批《世界記憶(國際)名錄》。
在湖北省博物館文創中心,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正在挑選心儀的文創紀念品。22歲的小露來自湖南,剛進博物館她就直奔文創中心購買了一支越王勾踐劍毛絨玩具,離開前,她再次回到這里又加購了3支。“太萌了,拍照發到好友群后,朋友們都說想要,還好搶到了。”她說。
記者了解到,2024年,湖北省博物館全年開發上新文創產品超300款,文創銷售數量突破280萬件,銷售額過億元。最火的爆款是湖北省博物館建筑冰箱貼、越王勾踐劍毛絨玩具。“之所以走紅,既緣于它們取材于我館的核心藏品,早已是超級IP,也在于其獨特的設計和創意。”湖北省博物館館長張曉云說。4月29日,國內首個電影級數字文物VR體驗《穿越青銅紀》將在湖北省博物館西館上線,社交媒體上,都對這場穿越之旅充滿了期待,幾天之后的省博,將再次掀起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熱潮。
紅色場館沉浸式展區,讓年輕人來了還想來
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長江日報記者 黃麗娟 攝
在武漢的英雄城史打卡點,年輕人身影越來越多,他們正用更潮流的方式體驗英雄城史、正能量之旅。
4月24日上午,長江日報記者走進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這里有不少青春洋溢的面孔。來自吉林的游客小左和女朋友,正在館內認真參觀。左先生說,“仔細品味紅色歷史,深受觸動,那些革命先輩們在艱難環境中為理想拼搏的故事,仿佛就發生在眼前。“來自成都的女孩劉艷觀看展覽時,與朋友不停地交流,“看過《覺醒年代》《志愿軍》等很多影視作品,在這里感受到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有了身臨其境的體驗。”
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地處黎黃陂路步行街,2016年9月建成正式開放。該館黨委書記、館長袁亞妮介紹,2025年第一季度,該館累計接待觀眾76.49萬人次,人氣高漲。她也注意到,年輕一代已逐漸成為紅色游的主角。游客年輕化的同時,如何讓紅色教育活起來,傳出去?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致力于提升互動參與和沉浸體驗的效果,著力打造沉浸式展區。“場館即展區”,袁亞妮介紹,該館像做主題公園一樣,想方設法做到處處沉浸、時時沉浸,移步易景,常展常新,把觀眾“請進來”更能“留下來”,而且離開后“還想來”。
記者在參觀時注意到,該館充分利用空間精心打造了與機關舊址紅墻風格相融合的多功能展墻,機關舊址造型的可移動式戶外電子屏,增設1927年武漢街景元素,如黃包車、遮陽棚等,既完善設施功能又融入全域環境,提升觀眾的體驗度。沉浸式體驗,也讓紅色故事有了全新的“打開方式”。“場館即劇場”——該館聯合文藝院團打造的大型原創沉浸式實景劇《探路——中共中央在武漢》,為觀眾獻上沉浸式的“文物+文藝”盛宴,大受游客歡迎。
博物院屋頂能看到商朝遺址!網友:拍照“封神”
“這是我去過最特別的博物館,尤其是建筑風格獨樹一幟。”4月24日上午,在武漢市黃陂區的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內,武漢理工大學在讀學生李超告訴記者,這是他這個月第三次前來,“上次來是周末,人很多,這次專門挑了個工作日,可以慢慢逛。”
李超是重慶人,作為一個長江邊長大的小孩,他對長江文化尤為感興趣,以前在老家時就經常往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跑。來武漢后,他又成了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的常客。
盤龍城遺址是中國早期城市遺址,距今3500年的殷商盤龍城文化,被專家學者論證為“華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漢之根”。位于遺址之中的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采用“半嵌入式”設計,將建筑消隱于樹叢中,讓遺址本體作為最大的展品,觀眾站在博物院屋頂,可遠眺遺址核心區。博物院的獨特設計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前來打卡拍照。記者在社交平臺看到,以“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拍照打卡攻略”為主題的帖子熱度極高。
游客范璇是上海人,被網友分享的美照吸引而來,到武漢后放下行李就直奔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她和朋友自帶單反、補光燈等拍照設備,拍了兩個小時仍意猶未盡。她將手機里的照片向記者展示時感嘆道:“實物比照片更美更震撼,陳列的展品也都很珍貴稀有,這一趟完全超出期待。”
長江日報記者了解到,經過多年的考古工作,盤龍城遺址出土有青銅器、陶器、玉器等遺物3000余件,并發現了城垣、壕溝、宮殿基址群、貴族墓葬以及鑄銅手工業作坊等遺跡。記者走進第二展廳“故邑風物”,青銅器映照出來的綠光撲面而來,仿佛具有一種魔力,讓人不自覺被那斑駁的綠深深吸引。該展廳的青銅器數量多、禮器組合完備、紋飾精美,體現了盤龍城作為“長江流域青銅文明中心”的定位。
當湖北省博物館的AR科技讓文物“開口說話”,當中共中央舊址的紅色故事點燃年輕游客的熱情,當盤龍城遺址的考古發現揭開長江文明的面紗,武漢文旅的“破圈”之路越走越寬。
來源:大武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