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馓子叫凄涼,巷口鳴鑼賣小糖。水餃湯圓豬血擔,夜深還有滿街梆。"
讀到清代葉調元這首《漢口竹枝詞》時,我正對著外賣軟件里千篇一律的菜單發呆。突然就想起小時候在武漢老巷子口,那個總在寒風中跺著腳等生意的餛飩攤——鋁皮鍋里翻滾的骨頭湯,案板上雪片般飛落的餛飩皮,還有總要多送我半勺蝦米的駝背老漢。
一、被遺忘的"深夜食堂"
要說葉調元其人,活脫脫就是個清朝版的"斜杠青年"。屢試不第的他索性扎根漢口,白天在茶館聽說書,夜里混跡市井畫坊,愣是把市聲巷語寫成了《漢口竹枝詞》這部民俗百科全書。這組雜記恰似老茶館里說書先生的醒木,啪地一拍,就把我們帶回了那個沒有霓虹燈卻滿街梆子響的年代。
您且看這詩里的乾坤:芝麻馓子炸得金黃酥脆,叫賣聲里卻透著"凄涼"——這反差里藏著多少市井小民的辛酸?賣糖老漢敲著銅鑼走街串巷,糖稀在月光下泛著琥珀光,可這甜蜜營生背后,何嘗不是討生活的苦澀?水餃在沸水里翻騰,湯圓裹著芝麻餡,豬血擔子晃晃悠悠,這些熱氣騰騰的吃食,哪個不是用柴米油鹽熬煮的人生?
最妙是這"夜深還有滿街梆"。當更夫敲響三更梆子,尋常人家早已進入夢鄉,可市井的腸胃還在咕嚕作響。挑擔的商販踩著青石板路的月光,梆子聲與叫賣聲此起彼伏,活脫脫是部沒臺詞的市井交響曲。這讓我想起今時今日的深夜食堂,不過是從扁擔換成了三輪車,從梆子變成了支付寶到賬提示音,可那股子為生計奔忙的精氣神,倒像是從清朝夜市穿越而來的。
二、食物會說話
有個冷知識:竹枝詞里的"小糖",其實是麥芽糖做的叮叮糖。小販用鐵片敲打鑿刀,"叮"的一聲就成了街頭暗號。這比現在網紅店的抖音神曲高級多了——聲音里帶著材質感,麥芽香混著鐵器的冷冽,活脫脫是通感修辭現場教學。
更絕的是"叫凄涼"仨字。你以為在說芝麻馓子滯銷?仔細品,分明是貨郎故意拖長的叫賣調:"芝~麻~馓~子~哎~",尾音在巷子里拐三個彎,愣是把生意喊成了非遺唱腔?,F在某些直播帶貨的"家人們"該臉紅。
三、夜宵攤哲學
這些流動攤販才是真正的"生活黑客"。沒有店鋪租金就發明移動餐車,怕顧客找不到就研發聲音GPS,競爭激烈就搞出組合銷售——"水餃+湯圓+豬血"三件套,放今天得叫"冬日暖胃限定套餐"。
最觸動我的是那份與黑夜共處的智慧。夜班工匠、趕考書生、哭鬧孩童...他們用食物接住每個深夜崩潰的瞬間。就像我大學時總光顧的豆漿攤,老板娘會默默給考研黨多加勺糖:"腦力消耗大,甜的總沒錯。"
下次聽見外賣小哥的電動車響,我總會幻聽成竹枝詞里的街梆聲。兩百年來,中國人對深夜熱食的執念從未改變,變的只是承載的形式。那些在夜色中亮起的灶火,從來不只是生意,更是一場關于生存的浪漫主義實踐——用食物說:"你看,生活再難,總還有口熱乎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